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5版
唐蕃古道青海杂多段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研究
靳艳娥
    鸟瞰杂多县城美景

  唐蕃古道又称“丝绸南路”,是丝绸之路主干道东段经过青藏地区的通道。自文成公主入藏成型的唐蕃古道在历史上和当下都是民族文化交流、科技文化传播的文化运河,更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沿线包容开放共赢的繁荣之路。研究唐蕃古道杂多段的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对于杂多县融入“一带一路”,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实现乡村振兴,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均有着重大意义。

  唐蕃古道又称“丝绸南路”,是丝绸之路主干道东段经过青藏地区的通道,东起长安城(今西安市),西至逻些城(今拉萨),全长3000多公里。学术界一般将唐蕃古道分为东段和西段,东段自长安至鄯城(今西宁市),约928公里;西段自鄯城至逻些,约2125公里。这条古道是东接中原、勾连南北、西通西域最早的古道之一,是大唐与吐蕃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是民族间文化交融相汇的桥梁和纽带,拓展了中国与南亚间的民族文化交流,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走廊。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唐蕃古道的每段路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性各不相同,因而有了主道和辅道的区分,各个线路是交错串联的,基本分布在水草丰裕的河谷、海拔适宜的草原上。唐蕃古道经过杂多县的线路一直未得到外界过多的关注。杂多县是著名国际河流湄公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南源-当曲的发源地,具有特殊的生态、文化价值,研究唐蕃古道杂多段及其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能够为古道换新颜,推进杂多县融入“一带一路”发挥重要作用。
  唐蕃古道杂多段的历史文化内涵
  唐蕃古道不仅是中国古代一条驰驿奔昭、和亲纳贡、贸易交流的官驿达道,也是一条承载民族文化交流、科技文化传播的文化运河,更是一条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沿线包容开放共赢的繁荣之路。
  (一)唐蕃古道杂多段成型的历史背景
  公元618年李姓取代隋朝,在大兴(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李渊建立唐朝后,就开始致力于统一中国的军事行动。公元619年平定“大凉王”李轨的政权,将李轨所据的张掖、武威、兰州、临夏、敦煌等地纳入唐朝版图,同时在青海东部地区设置廓州、鄯州进行统治。公元627年,唐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度,河州归陇右道。经几代努力,唐朝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家富强的朝代。同时,生活在青藏高原腹地的吐蕃等部由松赞干布结束纷乱局面,建立吐蕃王朝,迁都改制、创制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取得长足发展,并向四方发展势力。吐蕃的东向发展,就遇到了唐王朝。
  贞观八年(634)之前,唐与吐蕃由于处于相对隔绝状态,双方既无历史积怨也无现实冲突。唐太宗贞观八年,松赞干布赞普遣使者到达唐朝,太宗派冯德遐往使拉萨,这是史书记载中唐朝与吐蕃的首次往来。贞观九年,唐朝开始大举征讨吐谷浑,在此背景下,太宗又“遣使者冯德遐往慰抚之”,[1]这次出使进一步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并于同年十一月吐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