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古道青海杂多段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研究
赍金宝,奉表求婚”。[2]但是吐蕃请婚遭到唐王朝的拒绝。这次吐蕃被拒使得唐蕃双方之间好感渐失,最终走向兵戎相见,形成以松州之战为代表性的对抗,之前良性互动的态势不复存在。贞观十二年(638),唐与吐蕃在今四川松潘地区合计投入三十万兵力发生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对此后唐蕃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松州之战爆发前,唐和吐蕃有过四次政府间往来,其中第三次吐蕃派遣使者随唐使者德遐向唐王朝请婚,遭到唐太宗拒绝。这件事便成为松州之战的导火线。在松州之战前夕,唐蕃有了第四次交往。吐蕃赞普“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又谓其属曰:‘若大国不嫁公主与我,即当入寇’”。[3]这种最后通牒式的威胁显然是实力强大且正处于上升期的唐朝廷难以接受的,至此唐蕃再无回旋余地,松州之战终于爆发。贞观十二年(638),吐蕃大举向东用兵。此次出征,吐蕃首先攻掠唐的盟友吐谷浑。接着攻破唐朝松州西面的党项及白兰诸羌,最后集众二十余万,驻扎于松州西境,进攻松州。最终,唐蕃开始由对抗走向和解。唐贞观十年(640),吐蕃再次求婚,与上次拒婚不同,此次唐太宗许婚于吐蕃。贞观十五年,“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于吐蕃”。[4]
对于唐蕃这次联姻,唐蕃双方都非常重视。在吐蕃方面,松赞干布派往长安迎亲的使节为在吐蕃身居大相之位、深受松赞干布信任的禄东赞。禄东赞在长安期间的出色表现,促进了唐蕃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从唐王朝方面来说,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作为主婚使也非同寻常。唐蕃间这次联姻,仪式也非常隆重。松赞干布以重金来聘。唐王朝则以大批丝绸制品及其它物品作为嫁妆。文成公主一行到达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时,松赞干布前来迎接。《旧唐书·吐蕃传上》载:“贞观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筑馆河源王之国……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可知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扩建了布达拉宫。目前布达拉宫还保存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居住和修行的场所法王洞。文成公主也深明大义,将己融入吐蕃人民中,吐蕃臣民称公主是救度母的化身。公主协助松赞干布选址设计大小昭寺,至今大昭寺供奉着文成公主带去的佛像,成为汉藏文化交流和友谊的象征。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于永隆元年(680)去世。她和松赞干布的结合使吐蕃与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得到空前发展,由此唐蕃结成舅甥关系,而文成公主入藏的古道即今日的唐蕃古道。
(二)唐蕃古道杂多段的线路及变迁
唐蕃古道玉树杂多段的线路有主路与辅道之分。古道的主路是历史上较为稳定、延续时间久远、主体是唐蕃双方使团、军队、大型商贸队伍,唐蕃双方在主路上建有驿站。唐蕃之间的驿站以边界划分,在唐朝界内的由唐朝设立并管理,在吐蕃界内的由吐蕃设立并管理,虽然唐蕃双方的边界线一直处于动态状况,但杂多境内的驿站基本都属于吐蕃管理。据《新唐书》卷216《吐蕃传》载:吐蕃发兵时,“以七寸金箭为契,百里一驿,有急兵,驿人臆前加银鹘,甚急,鹘益多”。百里一驿是信使每日行程,虽未必每百里有设施完备的驿站,但可作为参考,信使在各驿站换马、住宿、办理通行手续等,每个驿站只负责所管的一段路程。辅道在主路因不可控因素而发生阻断时使用,是主路的补充。
唐蕃古道玉树杂多段的记录见于《新唐书·地理志》鄯城条所载:“城西六十里有临蕃城,又西六十里有白水军、绥戎城,又西南六十里有定戎城……又渡西月河,二百一十里至多弥国西界。又经牛河度藤桥,百里至列释。又经食堂,吐蕃村、截支桥,两石南北相当,[5]又经截支川,四百四十里至婆驿。乃渡大月河罗桥,经潭池、鱼池、五百三十里至悉诺罗驿。又经乞量宁水桥,又经大速水桥,三百二十里至鹘莽驿,唐使入蕃,公主每使人迎劳于此。”目前我们对于《新唐书·地理志》中所涉及的玉树杂多段的古今地名、线路确认、古城遗址、驿道、寺院、岩画、石刻等的系统性、拓荒性认知主要源于1983年至1985年青海省博物馆、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织的“唐蕃古道青海段”的实地考察,为长期困扰学术界的唐蕃古道走向问题研究奠定了基础。从此次调查和后期的研究可知:唐蕃古道玉树杂多段在今杂多境内的走向为:子曲桥(截支桥)-子曲河谷(截支川)-扎西拉吾寺(婆驿)-扎阿曲(大月河)-扎尕拉松桥一带(罗桥)-潭池、鱼池(据近两年长江研究院对三江源的科考:潭池、鱼池均为地形特征所记录的名称,潭池由岩溶地貌所形成的月亮形状而取名,鱼池是线路所经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龙穆曲中鱼类资源丰富而得名)-岗察寺(悉诺罗驿)-当曲(乞量宁水桥),翻越查吾拉山口到达聂荣县索曲(大速水桥),进入西藏自治区境内。
玉树在杂多境内入藏的辅道还有沿唐古拉自西向东,第一条为经郭由拉山口进入安多或者聂荣县;第二条为经沙迈山口进入索县;第三条为经保苟加吾拉山口进入巴青。
古道在唐代成型,后期一直被使用,只是元代以后
松州之战爆发前,唐和吐蕃有过四次政府间往来,其中第三次吐蕃派遣使者随唐使者德遐向唐王朝请婚,遭到唐太宗拒绝。这件事便成为松州之战的导火线。在松州之战前夕,唐蕃有了第四次交往。吐蕃赞普“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又谓其属曰:‘若大国不嫁公主与我,即当入寇’”。[3]这种最后通牒式的威胁显然是实力强大且正处于上升期的唐朝廷难以接受的,至此唐蕃再无回旋余地,松州之战终于爆发。贞观十二年(638),吐蕃大举向东用兵。此次出征,吐蕃首先攻掠唐的盟友吐谷浑。接着攻破唐朝松州西面的党项及白兰诸羌,最后集众二十余万,驻扎于松州西境,进攻松州。最终,唐蕃开始由对抗走向和解。唐贞观十年(640),吐蕃再次求婚,与上次拒婚不同,此次唐太宗许婚于吐蕃。贞观十五年,“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于吐蕃”。[4]
对于唐蕃这次联姻,唐蕃双方都非常重视。在吐蕃方面,松赞干布派往长安迎亲的使节为在吐蕃身居大相之位、深受松赞干布信任的禄东赞。禄东赞在长安期间的出色表现,促进了唐蕃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从唐王朝方面来说,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作为主婚使也非同寻常。唐蕃间这次联姻,仪式也非常隆重。松赞干布以重金来聘。唐王朝则以大批丝绸制品及其它物品作为嫁妆。文成公主一行到达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时,松赞干布前来迎接。《旧唐书·吐蕃传上》载:“贞观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筑馆河源王之国……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可知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扩建了布达拉宫。目前布达拉宫还保存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居住和修行的场所法王洞。文成公主也深明大义,将己融入吐蕃人民中,吐蕃臣民称公主是救度母的化身。公主协助松赞干布选址设计大小昭寺,至今大昭寺供奉着文成公主带去的佛像,成为汉藏文化交流和友谊的象征。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于永隆元年(680)去世。她和松赞干布的结合使吐蕃与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得到空前发展,由此唐蕃结成舅甥关系,而文成公主入藏的古道即今日的唐蕃古道。
(二)唐蕃古道杂多段的线路及变迁
唐蕃古道玉树杂多段的线路有主路与辅道之分。古道的主路是历史上较为稳定、延续时间久远、主体是唐蕃双方使团、军队、大型商贸队伍,唐蕃双方在主路上建有驿站。唐蕃之间的驿站以边界划分,在唐朝界内的由唐朝设立并管理,在吐蕃界内的由吐蕃设立并管理,虽然唐蕃双方的边界线一直处于动态状况,但杂多境内的驿站基本都属于吐蕃管理。据《新唐书》卷216《吐蕃传》载:吐蕃发兵时,“以七寸金箭为契,百里一驿,有急兵,驿人臆前加银鹘,甚急,鹘益多”。百里一驿是信使每日行程,虽未必每百里有设施完备的驿站,但可作为参考,信使在各驿站换马、住宿、办理通行手续等,每个驿站只负责所管的一段路程。辅道在主路因不可控因素而发生阻断时使用,是主路的补充。
唐蕃古道玉树杂多段的记录见于《新唐书·地理志》鄯城条所载:“城西六十里有临蕃城,又西六十里有白水军、绥戎城,又西南六十里有定戎城……又渡西月河,二百一十里至多弥国西界。又经牛河度藤桥,百里至列释。又经食堂,吐蕃村、截支桥,两石南北相当,[5]又经截支川,四百四十里至婆驿。乃渡大月河罗桥,经潭池、鱼池、五百三十里至悉诺罗驿。又经乞量宁水桥,又经大速水桥,三百二十里至鹘莽驿,唐使入蕃,公主每使人迎劳于此。”目前我们对于《新唐书·地理志》中所涉及的玉树杂多段的古今地名、线路确认、古城遗址、驿道、寺院、岩画、石刻等的系统性、拓荒性认知主要源于1983年至1985年青海省博物馆、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织的“唐蕃古道青海段”的实地考察,为长期困扰学术界的唐蕃古道走向问题研究奠定了基础。从此次调查和后期的研究可知:唐蕃古道玉树杂多段在今杂多境内的走向为:子曲桥(截支桥)-子曲河谷(截支川)-扎西拉吾寺(婆驿)-扎阿曲(大月河)-扎尕拉松桥一带(罗桥)-潭池、鱼池(据近两年长江研究院对三江源的科考:潭池、鱼池均为地形特征所记录的名称,潭池由岩溶地貌所形成的月亮形状而取名,鱼池是线路所经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龙穆曲中鱼类资源丰富而得名)-岗察寺(悉诺罗驿)-当曲(乞量宁水桥),翻越查吾拉山口到达聂荣县索曲(大速水桥),进入西藏自治区境内。
玉树在杂多境内入藏的辅道还有沿唐古拉自西向东,第一条为经郭由拉山口进入安多或者聂荣县;第二条为经沙迈山口进入索县;第三条为经保苟加吾拉山口进入巴青。
古道在唐代成型,后期一直被使用,只是元代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