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7版
唐蕃古道青海杂多段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研究
在古道原有的基础上,根据现实需要不断调整这一庞大的交通网络中的某些路线的使用频率。元代对西藏实现有效的行政管辖后,为便于清查户口,施政西藏,元朝中央从元大都(今北京)至西藏日喀则萨迦寺之间修建72个大驿站、10个小驿站,其中27个大驿站建在青藏高原上,开创了著名的京藏驿站,又名京藏古道。[6]大驿中间又设有若干小站和急递铺。根据噶尔哇·阿旺桑波及团队对京藏古道所设驿站的整体实地考察,京藏古道主要基于施政地方和宗教原因,驿站以方便帝师八思巴返藏为考虑,多设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以利其弘法。而大驿之间的急递铺则主要用于军情急务,以捷近为先,而经杂多沙迈山口离索驿(索县境内)最近而成为路线选择。
  明代入藏驿路又在元代驿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永乐五年(1407),皇帝“谕帕木竹巴灌顶国师阐化王吉刺思巴监藏巴里藏卜同护教王、赞善王、必力工瓦国师、川卜千户所,必里、朵甘、陇答三卫,川藏等族,复置驿站,以通西域之使。令洮州河州、西宁三卫,以官军马匹给之”。[7]同月,“敕都指挥同知刘昭何铭等往西番、朵甘、乌思藏等处设立站赤,抚安军民”。[8]永乐十二年(1414)明廷令中官杨三保对该驿路进行了检查,“令所辖地方驿站有未复旧者,悉如旧设置,以通使命”。[9]明代从西宁入藏的三条道路,其中中道经经琐力麻(今玛多黄河沿)、鄂灵海(鄂陵湖)、查灵海(扎陵湖)、星宿海、喇嘛托罗海、巴彦哈拉、必里术江(今通天河)、阿克当木曲(当曲)、索克曲(索曲),到达拉萨一带的路线同样经过杂多境内,明代驿路由卫所管辖。
  清代自西宁入藏的道路有八条,其中官道由西宁发现,经河源、曲麻莱、治多、杂多,过郭由拉山口到拉萨。据《西宁府新志》载,自西宁至拉萨共67站,经过杂多的线路为清朝入藏的官道。清朝入藏的官道与唐蕃古道并不完全重合,清朝官道从治多县背部、杂多县西部穿越沿郭钮曲翻阅郭由拉山口到达聂荣,唐蕃古道从称多县经玉树南部,穿过杂多县东部和中部,沿查吾曲翻越查吾拉山口进入聂荣县。清朝在今涉藏地区的驿站在王朝中央由兵部和理藩院共同管理,在地方则由驻藏大臣、西宁办事大臣等地方部门管理,并根据身份、官阶等在沿线通过授予乌拉票、堪合、火牌或者兵牌等的方式给予其与身份、官阶相匹配的待遇。清朝西藏与内地的交往更趋频繁,道路本身除保持商贸文化信仰上的往来外,更多地承担着维护祖国统一的重任。
  民国时期基本沿袭清朝入藏的老路,修建青康公路,汽车也开始出现于古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青藏公路的筑路部队发挥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使得唐蕃古道换新颜。在青藏铁路修建之前,青藏公路承担了出、入藏物资85%的运输任务。而杂多县正处于进藏第八通道、第九通道之上,接近贯通的345国道,是继青藏线、川藏线、滇藏线之后极其重要的进藏运输通道。特别是杂多县因西靠唐古拉山地区,南与西藏自治区昌都、那曲两市接壤,山川壮美,民风淳朴,“两江之源”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河流文明,享有“澜沧江源第一县、长江南源第一县、中国冬虫夏草第一县、中国雪豹之乡、格萨尔说唱艺术之乡、中国藏族山歌之乡、雪域牦牛文化发祥地”等盛名,通过杂多前往拉萨朝拜的人络绎不绝,特别是磕长头或者徒步朝拜的人基本均选择这条道路,是时至今日依旧名副其实的朝圣之路。
  (三)唐蕃古道杂多段的文化遗产现状
  杂多县目前留存的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
  1、石窟寺及古建筑类
  (1)曲岭寺,位于昂赛乡年都村二社噶然那登台地,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存有145平方米三层土木结构的大经堂。
  (2)吉日沟古塔,位于昂赛乡年都村二社吉日沟背面悬崖顶下的自然岩洞内,塔基由石块垒砌,塔身由木块垒砌,外由高山柳编织绳缠绕固定,塔顶有木椽封顶。佐青寺,亦称“左青寺”“作庆寺”等,藏语称“佐青贡土顶嗓舟嘎察楞”,意为“佐青佛教如意乐园洲”。佐青寺位于县治东北约2公里的结杂乡境内,由宁玛派高僧白玛仁增初建于1684年。
  (3)斯日寺,亦称日历寺,位于青海省杂多县阿多乡的文欠沟口,约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在当地格吉部落头人的支持下,由四川德格地区的斯日寺活佛斯日恰当主持创建,属噶举派。
  (4)扎西拉吾寺,是今杂多县境内唯一的格鲁派寺院,亦名“格吉扎西拉武寺”,位于今扎青乡北部的扎西河北侧。该寺始建于十五世纪末叶,初奉直贡噶举派,后改宗格鲁派。
  2、石刻、壁画类
  (1)格吉石刻书法,杂多石刻艺术历史悠久,杂多县“涌南”石经堆根据专家评估至少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现传承人久杰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此石刻书法进行了改良,如今,杂多石刻书法艺术不但是藏族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藏族传统石刻艺术和书法艺术的创新。
  (2)米拉热巴古(跃尼沃切石刻),位于昂赛乡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