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古道青海杂多段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研究
都村北侧1.8公里处,岩画高1.42米,宽1.98米,面积2.8平方米,岩画内容为米拉日巴线刻佛像,石刻线条清晰。据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目前由于自然侵蚀,损坏严重。
3、古遗址类
(1)格吉部落长府邸遗址(格吉部落古经堂),也称为格吉部落的古经堂。位于杂多县东部昂赛乡,昂赛乡原始格吉梅玛部落的发源地,该府邸进深9米,面宽9米,为藏式平顶建筑,因年久失修房屋多处坍塌,宫殿也在“文革”期间被毁。经堂西北角已坍塌,在经堂内墙壁上画有佛像。
(2)森阿塞遗址,位于昂赛乡热情村果道沟沟口,相传是格萨尔王降服的诸侯部落森阿塞后裔的遗址,由于日晒、雨淋、风蚀,加之年久失修和人为破坏等因素损坏严重。
在非物质文化方面,杂多系民间传说中格萨尔王征服大食牦牛财宝宗及掘出大食七宝伏藏之地,而杂多县自古以来的交通枢纽和经济往来功能,使得其康巴文化具有包容开放的特质,包含格萨尔王说唱文化、游牧文化、山歌文化、佛教文化、神山文化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神授艺人说唱艺术、山歌艺术、石刻艺术、石雕艺术、书法艺术、泥塑艺术、苏鲁金属打制艺术、唐卡艺术、传统藏医药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
神授艺人说唱艺术:“神授艺人”在藏族文化中指会说唱《格萨尔王传》《水浒传》等长篇史诗或著作的人,杂多是玉树州乃至整个三江源地区神授现象出现的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杂多山歌艺术:杂多素有雪域山歌之乡的美誉,民间流传有将近200多首山歌曲调,其中“格吉萨松扎”和“仲巴玛毛巴久”已经分别被列为省级和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0月29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杂多为“中国藏族山歌之乡”。
格仲传统泥塑技艺:格仲传统泥塑艺术风格源自于“噶玛噶洛”,同时传承了印度东“乐”造像艺术风格,最终形成了具有杂多特色的泥塑艺术风格。
噶玛噶智唐卡绘画:“噶玛噶智”画派一个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用笔和色调吸收了内地工笔画的风格,而空间环境的布局则采纳了印度画风,在总体格调上继承了“门派”和“钦派”的传统,兼容了三种绘画的优点和长处。
目前,杂多县依托上述文化遗产的状况进行了一些文旅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首先,坚定“生态杂多、绿色发展”理念,走“生态+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传统文化挖掘传承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区域专属文化品牌酝酿成果明显,顺利申报并获得“大食财宝宗故里”“中国藏族山歌之乡”等7个专属文化名片。31个村级文化服务站投入使用。牦牛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文化服务场馆规划设计已初步完成。杂多“草根”大力士在青海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斩获4个冠军。举办了澜沧江源风情文化旅游节、国际雪豹论坛、全国格萨尔学术论坛、国际自然观察节等系列大型文旅活动。其次,编写出版了《格吉杂多》《杂多山歌》《杂多山水》等系列文化丛书。第三,创新载体,弘扬民族文化,引领文明建设新风尚。第四,持续做亮“三江之源、宝地杂多”系列品牌,打造“国内知名的高端生态文化旅游体验目的地”,投入220万元实施杂多县生态旅游规划及昂赛特色文化小镇规划,科学布局文化旅游发展资源,丰富生态文化、山水文化、康巴文化内涵。第五,依托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先试先行生态资源价值转换机制,开发生态管护员公益性岗位,560户实现“一户一岗”全覆盖,户均年收益2.16万元。昂赛乡年都村通过昂赛大峡谷漂流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昂赛雪豹自然观察2个特许经营项目,在全省率先争取到两个特许经营权,为中国国家公园探索自然教育与生态旅游新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在三年试运营中已累计筛选21个牧民示范户,接待133个国内外高端体验团,408人走进澜沧杂多,为村集体和牧民接待家庭增收136.4万元,年都村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创新实践基地。
唐蕃古道杂多段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一)有利于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杂多高质量发展
“唐蕃古道”作为“丝绸之路南线”,对于开辟“中国-尼泊尔-印度-南亚”廊道,拓展“一带一路”文化价值具有重要价值。研究唐蕃古道杂多段,对于杂多县提升文化知名度与影响力,展示从历史到现实古道民族的包容融合、涉藏地区内生动力开发、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澜湄合作的推动,实现地区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背景下打造杂多国家生态旅游目的地
青海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结出的丰硕成果,是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在青海的具体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在青海的充分展现。杂多县是三江源两大水系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全境处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整体处在杂多县境内,园区总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46%,是青藏高原及中下游地
3、古遗址类
(1)格吉部落长府邸遗址(格吉部落古经堂),也称为格吉部落的古经堂。位于杂多县东部昂赛乡,昂赛乡原始格吉梅玛部落的发源地,该府邸进深9米,面宽9米,为藏式平顶建筑,因年久失修房屋多处坍塌,宫殿也在“文革”期间被毁。经堂西北角已坍塌,在经堂内墙壁上画有佛像。
(2)森阿塞遗址,位于昂赛乡热情村果道沟沟口,相传是格萨尔王降服的诸侯部落森阿塞后裔的遗址,由于日晒、雨淋、风蚀,加之年久失修和人为破坏等因素损坏严重。
在非物质文化方面,杂多系民间传说中格萨尔王征服大食牦牛财宝宗及掘出大食七宝伏藏之地,而杂多县自古以来的交通枢纽和经济往来功能,使得其康巴文化具有包容开放的特质,包含格萨尔王说唱文化、游牧文化、山歌文化、佛教文化、神山文化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神授艺人说唱艺术、山歌艺术、石刻艺术、石雕艺术、书法艺术、泥塑艺术、苏鲁金属打制艺术、唐卡艺术、传统藏医药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
神授艺人说唱艺术:“神授艺人”在藏族文化中指会说唱《格萨尔王传》《水浒传》等长篇史诗或著作的人,杂多是玉树州乃至整个三江源地区神授现象出现的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杂多山歌艺术:杂多素有雪域山歌之乡的美誉,民间流传有将近200多首山歌曲调,其中“格吉萨松扎”和“仲巴玛毛巴久”已经分别被列为省级和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0月29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杂多为“中国藏族山歌之乡”。
格仲传统泥塑技艺:格仲传统泥塑艺术风格源自于“噶玛噶洛”,同时传承了印度东“乐”造像艺术风格,最终形成了具有杂多特色的泥塑艺术风格。
噶玛噶智唐卡绘画:“噶玛噶智”画派一个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用笔和色调吸收了内地工笔画的风格,而空间环境的布局则采纳了印度画风,在总体格调上继承了“门派”和“钦派”的传统,兼容了三种绘画的优点和长处。
目前,杂多县依托上述文化遗产的状况进行了一些文旅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首先,坚定“生态杂多、绿色发展”理念,走“生态+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传统文化挖掘传承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区域专属文化品牌酝酿成果明显,顺利申报并获得“大食财宝宗故里”“中国藏族山歌之乡”等7个专属文化名片。31个村级文化服务站投入使用。牦牛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文化服务场馆规划设计已初步完成。杂多“草根”大力士在青海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斩获4个冠军。举办了澜沧江源风情文化旅游节、国际雪豹论坛、全国格萨尔学术论坛、国际自然观察节等系列大型文旅活动。其次,编写出版了《格吉杂多》《杂多山歌》《杂多山水》等系列文化丛书。第三,创新载体,弘扬民族文化,引领文明建设新风尚。第四,持续做亮“三江之源、宝地杂多”系列品牌,打造“国内知名的高端生态文化旅游体验目的地”,投入220万元实施杂多县生态旅游规划及昂赛特色文化小镇规划,科学布局文化旅游发展资源,丰富生态文化、山水文化、康巴文化内涵。第五,依托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先试先行生态资源价值转换机制,开发生态管护员公益性岗位,560户实现“一户一岗”全覆盖,户均年收益2.16万元。昂赛乡年都村通过昂赛大峡谷漂流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昂赛雪豹自然观察2个特许经营项目,在全省率先争取到两个特许经营权,为中国国家公园探索自然教育与生态旅游新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在三年试运营中已累计筛选21个牧民示范户,接待133个国内外高端体验团,408人走进澜沧杂多,为村集体和牧民接待家庭增收136.4万元,年都村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创新实践基地。
唐蕃古道杂多段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一)有利于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杂多高质量发展
“唐蕃古道”作为“丝绸之路南线”,对于开辟“中国-尼泊尔-印度-南亚”廊道,拓展“一带一路”文化价值具有重要价值。研究唐蕃古道杂多段,对于杂多县提升文化知名度与影响力,展示从历史到现实古道民族的包容融合、涉藏地区内生动力开发、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澜湄合作的推动,实现地区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背景下打造杂多国家生态旅游目的地
青海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结出的丰硕成果,是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在青海的具体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在青海的充分展现。杂多县是三江源两大水系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全境处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整体处在杂多县境内,园区总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46%,是青藏高原及中下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