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古道青海杂多段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研究
区乃至东南亚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之一。同时,杂多县昂赛乡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生态体验特许经营试点,是全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的重大突破,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和示范作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赴青海考察时,与杂多县和昂赛乡基层干部亲切交流,亲自询问雪豹保护和生态扶贫的情况。“雪豹之乡”昂赛被公认为全球最佳雪豹观察地,来自世界各地的NGO组织和专家学者长期与当地合作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我国国家公园面向国际开放合作的典范。而挖掘唐蕃古道杂多段文化遗产,能够将其与生态文旅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特色旅游产业体系,为杂多县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文化支撑。
(三)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杂多品牌建设
杂多县是纯牧业县,2020年4月退出贫困县序列。但根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关于公布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的通知》,杂多县已被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而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核心区,杂多县不宜过度开发及大众商业化,因此,“生态+文旅”深度融合就成为杂多县实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唐蕃古道杂多段沿线丰富的文化遗产,能够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核心资源,而这些文化遗产的深层开发也能够为杂多县乃至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生命力。
(四)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杂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10]唐蕃古道成型于文成公主进藏,从古道成型就能看出这条道路是汉藏民族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挖掘、整理、宣传这条古道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让沿线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历史,看到民族关系的未来走向,从而更加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唐蕃古道杂多段又是特色文化保留区,区域内优秀的传统文化厚植于世居于此的各民族血脉之中,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考古遗迹、民间工艺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元。对古道沿线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能够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外,民族工作事关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过对唐蕃古道杂多段文化遗产的研究,能够唤醒沿线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为构建新型民族关系,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走向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文化保障。
余 论
唐蕃古道杂多段的历史文化内涵研究是青藏高原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典范,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更需要在保护原生态载体的同时,实现活态传承。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唐蕃古道杂多段的研究。首先需要以多语种文献与实地勘察相结合的方式理清目前还存在的线路不清的问题。其次,引入“文化线路”这一近些年在文化遗产体系中新出现的概念,将唐蕃古道这一因文成公主入藏而成型的文化线路上所分布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寺院、石窟、壁画以及近现代形成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物等不可移动文物纳入研究范畴,同时,在生态文旅产业发展上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再次,因杂多县处于高海拔地区,可达性有所欠缺,配套设施规模少,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及生态体验的大力发展带来环境承载力挑战,更需要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保护性开发为契机,梳理可开发利用的空间环境及空间格局,整合稀缺的生态、文化资源要素,发展特色生态文化产业产品体系,打造国际性的生态科考国际品牌。
注释
[1][2][3]《旧唐书》卷196《吐蕃传》。
[4]《资治通鉴·唐纪十一》。
[5]今杂多县子曲桥东约8公里的给沙扁地方确有两块巨石,各长约20米、高约15米、宽约8-10米,一南一北兀立于子曲两岸草地,相距约500米。
[6]郑堆主编,噶尔哇·阿旺桑波著:《京藏古道:基于元代北京至西藏古驿道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21:3页。
[7]《明太祖永乐实录》卷48。
[8]《明史·刘昭传》卷147。
[9]《明太祖永乐实录》卷91。
[10]《第一观察丨从“活着的古城”读懂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精华》,新华网,http://m.news.cn/2022-01/28/c_1128308932.htm。
作者简介
靳艳娥 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藏族文化史方向博士研究生,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藏族文化史
(三)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杂多品牌建设
杂多县是纯牧业县,2020年4月退出贫困县序列。但根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关于公布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的通知》,杂多县已被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而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核心区,杂多县不宜过度开发及大众商业化,因此,“生态+文旅”深度融合就成为杂多县实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唐蕃古道杂多段沿线丰富的文化遗产,能够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核心资源,而这些文化遗产的深层开发也能够为杂多县乃至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生命力。
(四)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杂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10]唐蕃古道成型于文成公主进藏,从古道成型就能看出这条道路是汉藏民族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挖掘、整理、宣传这条古道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让沿线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历史,看到民族关系的未来走向,从而更加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唐蕃古道杂多段又是特色文化保留区,区域内优秀的传统文化厚植于世居于此的各民族血脉之中,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考古遗迹、民间工艺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元。对古道沿线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能够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外,民族工作事关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过对唐蕃古道杂多段文化遗产的研究,能够唤醒沿线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为构建新型民族关系,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走向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文化保障。
余 论
唐蕃古道杂多段的历史文化内涵研究是青藏高原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典范,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更需要在保护原生态载体的同时,实现活态传承。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唐蕃古道杂多段的研究。首先需要以多语种文献与实地勘察相结合的方式理清目前还存在的线路不清的问题。其次,引入“文化线路”这一近些年在文化遗产体系中新出现的概念,将唐蕃古道这一因文成公主入藏而成型的文化线路上所分布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寺院、石窟、壁画以及近现代形成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物等不可移动文物纳入研究范畴,同时,在生态文旅产业发展上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再次,因杂多县处于高海拔地区,可达性有所欠缺,配套设施规模少,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及生态体验的大力发展带来环境承载力挑战,更需要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保护性开发为契机,梳理可开发利用的空间环境及空间格局,整合稀缺的生态、文化资源要素,发展特色生态文化产业产品体系,打造国际性的生态科考国际品牌。
注释
[1][2][3]《旧唐书》卷196《吐蕃传》。
[4]《资治通鉴·唐纪十一》。
[5]今杂多县子曲桥东约8公里的给沙扁地方确有两块巨石,各长约20米、高约15米、宽约8-10米,一南一北兀立于子曲两岸草地,相距约500米。
[6]郑堆主编,噶尔哇·阿旺桑波著:《京藏古道:基于元代北京至西藏古驿道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21:3页。
[7]《明太祖永乐实录》卷48。
[8]《明史·刘昭传》卷147。
[9]《明太祖永乐实录》卷91。
[10]《第一观察丨从“活着的古城”读懂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精华》,新华网,http://m.news.cn/2022-01/28/c_1128308932.htm。
作者简介
靳艳娥 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藏族文化史方向博士研究生,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藏族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