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0版
陕西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11个市区的数据分析 郭 格
    市域经济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主体,更是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来陕考察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陕西要抓住用好重大战略机遇,形成关中、陕北、陕南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市域经济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主体,更是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所在。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题长期制约着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和体系,有利于突破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瓶颈。多年来,区域经济体系划分多由省域经济、市域经济、县域经济等单元构成,而以地级市为地理范围的市域经济既是最大的区域板块主单元,又是县域经济构成的区域模块,逐步成为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关键性环节。[1]改革开放以来,市域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市域经济发展整体质量不断提高,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及改革开放是渐次展开,省会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会先行一步,而西部市域经济发展仍相对迟缓、落后。[2]当前,市域经济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突出短板弱项,准确把握区域发展的市域能级变化、对中小城市、城市群、都市圈的建设,发展市域特色经济带都能提供良好的基础性导向。
  陕西省地处我国西北部,省内城市分布在陕北、关中、陕南区域,有1个副省级城市,9个地级市及杨凌示范区。作为西部大省,近几年陕西省面对国内外环境、新冠疫情等多重冲击,经济发展仍持续稳中向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全省紧紧围绕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目标,在转型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2021年,陕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9800.9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6.5%;人均可支配收入28568元,同比增长8.9%。[3]尽管如此,省内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对陕西省市域经济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准确把握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有助于实现区域间协调、均衡发展,对于促进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陕西实践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内市域经济的发展从生产总值、三产产业总量和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质的飞跃。
  (一)三产结构发展逐步协调,市域生产总值逐步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市域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上升趋势,高质量发展初见成效,市域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年均增长7.7%;其中,第三产业在总量上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