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2版
陕西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随后中心城市对周边市域、县域的辐射带动力逐渐显现,特别是加工业、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逐步向区域外围扩散,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提升,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陕西市域中心城市整体规模偏小,除副省级城市西安市拥有千万人口以外,其余10个地区从经济规模总量、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化、人口数等方面统计结果显示,整体市域规模、体量都偏小。
  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陕西对策
  (一)以“项目+集群”扩大经济规模,深挖产业发展后力
  市域基础设施建设决定了区域沟通交流的基本保证。加快市域、县域的路网交通、园区等设施建设,为有效连通并扩大市域产业区提供空间,同时有利于各区、县域对接中心城区、融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创新产业项目集群发展壮大了产业后续发展力量。按照“创新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思路模式,保证产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完善现有产业,特别是针对11个市区例如宝鸡市、咸阳市、榆林市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重点完善其降本扩产能力、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绿色减排能力等,提升产业可持续、绿色发展性能,有效提高产能效益,促进一产、二产向高质量方向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重点扶持培育创新型新产业。
  (二)以“数字+”融入产业发展,提升市域产业链科技含量
  促进数字技术融入市域产业链是提升产业能级的关键所在。数字经济是新发展阶段提升经济动能、促进经济实现增速的新力量,市域全产业链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利用数字经济降本提质的优势。一方面,选择实用性新技术。陕西11个市域中除去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的大型龙头企业,陕北、陕南的中小企业大部分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用于基础性的科研研发,而直接选择数字产业中的实用性技术,并配套相应的政策扶持就可实现大部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市域经济体中龙头企业虽然科技实力雄厚,也具备紧跟新发展阶段的管理制度理念,但却忽视了发展的持续创新性,要保持良好的增速,龙头企业就必须发挥带头作用,始终要把技术创新摆在发展的首位。
  (三)以“特色+”打造市域中心城区,增强区域辐射带动力
  市域中心城区发展决定了区域辐射带动力的强度,区位特色是保证,辐射能力是关键。依据不同城区的文化、区域功能定位等特色,按区打造优势项目,形成“特色+”市区,例如咸阳市可依托“中国第一帝都”称号打造秦汉文化名城,商洛市可以“商山洛水”为重点打造中心城区的软硬环境建设,突出、加强特色化的市域城市风格,进而依托中心市域地区的崛起逐步向外围辐射,形成“内-外”的辐射效应,带动远郊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应以高质量新区开发为思路,加快市域城区扩容提质与智慧新区建设,扩大高科技产业落地;辐射带动远郊区、县域公共事业投入力度,特别是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保障水平,从而间接引导人口和第二、第三产业流向三四线市区、新型城区。
  (四)以“人才+”助力队伍建设,夯实市域经济的人才基石
  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市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没有人才的聚集,创新发展就是一句空话,[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5]市域经济创新发展中,首先要创造吸引人才的环境,不仅需要合适的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市区的文化底蕴,陕西各市区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突出良好的文化底蕴优势是吸引人才的“首选项”。其次,针对发展前景较好的行业和领域,需要搭建人才的成长空间,特别是对市域经济总量较低的陕南、陕北地区,在实体经济、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建立相应的政策体系和措施,扶持新兴产业来吸引相应领域的人才“安家落户”。同时,提高人才的薪酬、福利待遇,让人才基石为市域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锦囊。
  参考文献
  [1]伏睿:《山东省市域经济发展研究》,武汉大学学位论文,2015。
  [2]杨小成:《双循环格局下的县域经济发展——基于河南省的实证分析》,载《南都学坛》,2021(6):90-97页。
  [3]《2021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4]李文强:《影响中原市域经济创新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载《中国产经》,2021(2):43-44页。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郭 格 中共西安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