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宿州市“四化同步”发展问题研究
业图谱,建强产业链条,搭建产业平台,打造产业生态,不断深化发展产业集群,由此带动了全市工业的迅猛崛起,实现了规模、质量、能级的三方面协同创新的利好局面。“十三五”期间,宿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企业发展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1027家,其中超10亿元工业企业达18家,比“十二五”末增加7家。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5%,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2]
2、新型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宿州市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省首个“5G”连片试验区、“云计算”产业链应用平台、“智慧宿州”建设等取得明显成效,数字产业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壮大。与此同时,宿州市有关部门还专门推行了相应的政策,以支持引导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优势。根据2020年全市2279家“四上”(规模以上工业、资质等级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规模以上服务业等四类规模以上企业的统称)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的调查显示,企业信息化基础进一步巩固,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3、新型城镇化率逐年提高
近年来,宿州市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在坚持遵循“人”这一核心要素基础上,不断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不仅进一步拓宽了城区覆盖范围,更提升了人口承载能力,且随着户籍改革的持续实施,有力促进了城镇化率快速提升。202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60.55万,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532.4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33万,占43.76%,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65.9万,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2.6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呈现出不断增长之势,年均增长幅度高达1.24%左右。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32.5万,比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增加0.06万人,城镇化率45.03%,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
4、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近年来,宿州市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农业领域内,机械化应用程度得到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小麦、玉米、大豆机收率分别在99.9%、93%、97%以上,全市机械化水平达89.68%。农业标准化建设有序开展,根据有关资料,截至2021年,全市范围内已建成的市级以上畜禽养殖、蔬菜、水果标准化园区分别达到154、120及86个之多,另设有约32个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场。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21年度全市6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跨年度实施)48个项目已全部开工。
宿州市“四化同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工业化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
首先,与发达地区相比,宿州市工业经济体量较小,表现为产业小、企业小、项目小,从产业看,目前宿州市尚无千亿产值产业。从企业看,产值超10亿元企业屈指可数,产值超50亿企业基本没有;从项目看,制造业投资项目大都为亿元及亿元以下项目,总投资超10亿元很少。
其次,宿州市工业经济支柱产业大都为食品、鞋服、板材、建材、机械加工等传统低端产业,无论是当下市场竞争程度,亦或是抗风险水平,均未表现出明显优势,且整体附加值普遍较低。即便已经兴起了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等,但目前还比较弱小,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只占全部产业的16%,在全省占比最低。从当下阶段的工业化水平现状来看,同样处于较低水平,市场薪酬给付标准并不凸显,难以实现对优质人才的吸引力,致使众多人才纷纷流向外地,未起到良好的城镇化带动效应。
宿州市农业较为发达,农村地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限制,过于看重农业种植,鲜少关注工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从最近几年的实际发展成效来看,一些农村地区虽然逐步加大了工业化投入力度,也获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制于既有的土地、人才、设施等资源条件,发展持续性普遍不足。
2、信息化产业相对薄弱,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赋能受限
在最近几年间,随着宿州市信息化产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的构建尚未得到完善,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5G基站、数据中心等的建设情况,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
二是信息化产业的发展程度仍较为滞后,且大都局限在软件服务领域。从各相关企业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规模,亦或市场竞争力,均未表现出明显优势,难以实现对优质人才的吸纳。
三是产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类型仍遵循传统模式,侧重资源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类型,缺乏较高的创新力,信息化发展水平普遍较为低下。除此之外,在工业互联网建设,亦或对现有产业链的改造方面,投入程度相对较高,但也由此造成很大一部分企业在信息化改造方面的积极性并不高,仍有待于政府及外部资金的引导和刺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产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宿州市
2、新型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宿州市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省首个“5G”连片试验区、“云计算”产业链应用平台、“智慧宿州”建设等取得明显成效,数字产业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壮大。与此同时,宿州市有关部门还专门推行了相应的政策,以支持引导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优势。根据2020年全市2279家“四上”(规模以上工业、资质等级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规模以上服务业等四类规模以上企业的统称)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的调查显示,企业信息化基础进一步巩固,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3、新型城镇化率逐年提高
近年来,宿州市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在坚持遵循“人”这一核心要素基础上,不断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不仅进一步拓宽了城区覆盖范围,更提升了人口承载能力,且随着户籍改革的持续实施,有力促进了城镇化率快速提升。202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60.55万,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532.4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33万,占43.76%,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65.9万,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2.6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呈现出不断增长之势,年均增长幅度高达1.24%左右。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32.5万,比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增加0.06万人,城镇化率45.03%,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
4、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近年来,宿州市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农业领域内,机械化应用程度得到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小麦、玉米、大豆机收率分别在99.9%、93%、97%以上,全市机械化水平达89.68%。农业标准化建设有序开展,根据有关资料,截至2021年,全市范围内已建成的市级以上畜禽养殖、蔬菜、水果标准化园区分别达到154、120及86个之多,另设有约32个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场。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21年度全市6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跨年度实施)48个项目已全部开工。
宿州市“四化同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工业化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
首先,与发达地区相比,宿州市工业经济体量较小,表现为产业小、企业小、项目小,从产业看,目前宿州市尚无千亿产值产业。从企业看,产值超10亿元企业屈指可数,产值超50亿企业基本没有;从项目看,制造业投资项目大都为亿元及亿元以下项目,总投资超10亿元很少。
其次,宿州市工业经济支柱产业大都为食品、鞋服、板材、建材、机械加工等传统低端产业,无论是当下市场竞争程度,亦或是抗风险水平,均未表现出明显优势,且整体附加值普遍较低。即便已经兴起了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等,但目前还比较弱小,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只占全部产业的16%,在全省占比最低。从当下阶段的工业化水平现状来看,同样处于较低水平,市场薪酬给付标准并不凸显,难以实现对优质人才的吸引力,致使众多人才纷纷流向外地,未起到良好的城镇化带动效应。
宿州市农业较为发达,农村地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限制,过于看重农业种植,鲜少关注工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从最近几年的实际发展成效来看,一些农村地区虽然逐步加大了工业化投入力度,也获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制于既有的土地、人才、设施等资源条件,发展持续性普遍不足。
2、信息化产业相对薄弱,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赋能受限
在最近几年间,随着宿州市信息化产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的构建尚未得到完善,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5G基站、数据中心等的建设情况,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
二是信息化产业的发展程度仍较为滞后,且大都局限在软件服务领域。从各相关企业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规模,亦或市场竞争力,均未表现出明显优势,难以实现对优质人才的吸纳。
三是产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类型仍遵循传统模式,侧重资源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类型,缺乏较高的创新力,信息化发展水平普遍较为低下。除此之外,在工业互联网建设,亦或对现有产业链的改造方面,投入程度相对较高,但也由此造成很大一部分企业在信息化改造方面的积极性并不高,仍有待于政府及外部资金的引导和刺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产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