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5版
文化自信自强背景下陕西中医药文化发展路径研究
党、埋头医护的红色医疗工作人员或集体。延安时期,边区卫生状况恶劣,医疗条件极差,老百姓健康意识薄弱。在边区政府的有力组织工作之下,奔赴边区的全国各地的革命医疗工作者协同陕北当地医生一道,逐渐改善了边区百姓的卫生环境。这其中部分优秀医疗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大力宣传。例如陕北爱国民主人士李鼎铭,不仅是一位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看病的边区医生,还是一位爱国、拥党的民主人士,在当选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后,提出了“精兵简政”的建议。毛泽东同志指出:“这个办法很好,是改造我们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李鼎铭展现了大医医国的精神,也是边区民主医护人士的杰出代表。此外,1944年5月28日《解放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延安市卫生合作社开幕 聘中西医多名为群众治病 阮雪华、白浪两医生受奖》的报道,报道指出:“阮雪华、白浪两同志都是机关医生,在百忙中为群众服务,且得到群众爱戴,应大大奖励。”阮、白两位医生的事迹,在当时的延安地区家喻户晓,阮雪华医生在村民中推行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减少了基层百姓的疫病发生率;白浪医生为了医治病人,为群众抽过十多次血,被老百姓称为“活神仙”。[6]
  3、发掘延安时期国际社会赴边区医疗工作者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
  延安时期,多批次、多人次的国际医疗团队自备医疗设备、药品前往边区,舍生忘死地支持了我党的革命事业。其中最著名的是加拿大医生、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白求恩医生率团队于1938年来华参与抗日革命,在延安、晋察冀边区都留下了足迹。后因感染转为败血症,于1939年逝世。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称其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除白求恩外,还有大量国际医疗专家来华、来陕参加革命工作。例如,曾在延安中国医科大学任教的奥地利医生傅莱(后加入中国籍),曾任延安和平医院门诊部主任的德国内科医生汉斯·米勒(后加入中国籍),被毛泽东同志亲自授予“治病救人”锦旗的模范医生苏联人安德烈·阿洛夫,在延安开办药厂解决军民用药难题的越南华侨梁金生以及由爱德华、柯棣华等医生组成的印度援华医疗队等,他们排除万难,舍生忘死,赶赴延安边区和全国革命斗争最前线,救死扶伤、普济病患,为革命队伍的卫生健康提供了保障。
  红医精神的发扬和倡导具有重大的当代意义。红医精神诞生于革命年代,但这种精神永不过时。在和平年代,红医精神对医护人员或在校医学生而言,可以鼓舞和激励他们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促进医疗技术进步,发扬救死扶伤精神,锤炼埋头苦干品格,在医疗事业上,更好地发挥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结 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陕西作为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必须从自身特色出发,为全民族文化自信自强贡献力量。中医药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文化,是集中华民族智慧与科学探索精神于一体的文化产物。进一步宣传、发展陕西中医药文化是以陕西特色为抓手,以中医药文化为契机,增强全国、全民族文化自信心、自强感的有效方法和合理路径。今后应尽快从历史文化研究入手,探源中医药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补不足、立标杆,大力弘扬延安时期的“红医精神”,多角度、多渠道进行宣传,为陕西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发展高举旗帜,指明方向,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陈梧生译注:《国语》,北京:中华书局,2013:392页。
  [2]杨伯峻编:《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781页。
  [3]张文华、张景明:《“大长安医派”各时期医家及其学术思想研究》,载《中医杂志》,2014(17):1522-1524页。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1-1012页。
  [5]梁星亮、杨洪、姚文琦:《陕甘宁边区史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435页。
  [6]延安地区供销合作社:《延安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南区合作社史料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313页。
  作者简介
  姜 辉 陕西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