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6版
陕西乡村手工艺产业发展的困境与突围之策
贾小琳 刘辉娇 王子豪
◎陕西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1BY18)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BH15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脉,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质。传统手工艺是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门类,其造物功能、创富价值对于乡村发展意义重大。在工业文明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手工业发展面临困境,亟需突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以及文化部制定的《中国振兴传统工艺计划》高度强调了传统手工艺的功能与价值。[1]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有着豪迈、大气、豁达开朗的性情,他们不仅创造了悠久的历史,还创造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以及朴实而又独特的民俗民风。陕西省传统手工艺种类众多,关中当属户县农民画、长安泥叫叫,西府有泥塑、彩绘、草编、木版年画,东府有蒲城焰火、蒲城面花,陕北则汇集了民间剪纸、刺绣、石雕等非遗门类,这些传统手工艺内涵丰富、历史底蕴深厚,不仅是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表征,折射出民族性格、审美取向以及信仰追求,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下,传统手工艺已是陕西人文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手工艺特色产业也已成为推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和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2]
  陕西乡村手工艺产业发展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多为口传身授,但是在文化不断流变的过程中,以机器大工业生产、批量化复制为特征的工业产品代替了手工造物,使得民众对传统手工艺的观念与认知逐渐淡薄,传统手工技艺在不断地衰败甚至消亡,传统手工艺市场也面临着因市场需求量极其有限而导致传统手工艺式微的困境。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应“具有手作专注与敬业精神”,[3]在工业文明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中,我们该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寻找一个合理的方式,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文化产业前进步伐,又保护我们的文化资源真实、完整地传承与发展,而不被市场化、商业化过度裹挟,需要冷静思考。
  (一)传承人生存环境面临挑战
  当下手工艺者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高精尖的工匠人才数量少,精通领域窄,顶尖领军型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4]田虎在《古村落消亡速度惊人“留住乡愁”不能只靠情怀》中指出:“目前中国拥有27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153个中国传统村落,经过十五年的生活变迁,有接近92万个中国传统村落消失了,其消失的速度正在以每天1.6个的速度连续递减。”[5]乡村中的大部分传统民居已被新的建筑所取代,村庄规划中整齐划一的现代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环境,昔日的乡村已换上了新貌。加之愈来愈多的青年离开村庄去城市生活,对于故乡缺少认同感与归属感,对乡土的感情日渐淡漠,传统技艺生存的土壤——乡村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二)产品样式创新不足
  国家相关扶持计划陆续出台之后,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导致传统手工艺品类文化内涵、审美趣味均未得到足够重视,其所肩负的民族文化感正在遗失。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乡村群众知识层面的匮乏,以及后期认知上的不足,不仅造成传统手工艺品缺乏想象力、创新力与生命力,甚至会引发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当前线上主流销售平台的传统手工艺品,普遍存在材料低劣、工艺粗糙、艺术性不足、地域特色不鲜明、辨识性差等问题。那么,如何在乡村生态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开发适应时代需求、符合大众品味,又带有地方符号的产品就值得深入探索;如何将传统手工艺品中的文化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