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8版
何以中国: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相互成就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民。”[9]这些都是先秦以来的政治理念,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对人民亲近重视,国家才能稳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10]深刻总结了富民与国家政权稳定的内在关系,强调“富民”是“治国”的首要任务,标定了中华民族追求共同富裕的价值遵循。[11]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扶贫济困”“富民”的基因。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先秦时期,墨家、儒家都主张“义利相兼”,当两者有冲突时,儒家倡导“以义为先”,崇尚高洁的德性、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德乐道”基因的显现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12]既追求丰衣足食,又追求道德境界高尚,为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了内在根据。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西方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主张的二分、对立不同,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天人贯通、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3]《周易》提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14]《礼记》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15]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有机统一的自然观,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天人合一”的中华优秀生态文化基因的传承。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华文明历来主张“以和为贵”,儒家提倡道德教化、亲仁善邻,反对诉诸武力、霸道征伐;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中国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张骞出使西域,完成了促进文明交流的“凿空”之旅;郑和下西洋,本着和顺万邦、共享太平以及“宣德化而柔远人”“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16]的宗旨,带去的不是枪炮和战争,而是茶叶、丝绸和瓷器。中国自古就有“国虽大,好战必亡”的和平箴言,推崇“亲仁善邻,国之宝也”[17]的睦邻思想,奉行“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太平”的和谐理念。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国传统“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天下观的继承与弘扬。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的历史底蕴,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提供了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的重要思想资源。只有立足中华五千年文明,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独特优势和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时代的新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展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国化的过程,又为中华文明更化新生、实现现代发展提供了可靠路径和历史机遇。
  在政治上,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其根本性质、发展道路与制度保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人民利益,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经济与政治上能够真正实现“以民为本”。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和人民至上的原则,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挑战作出了有力的回应,形成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成为中华文明实现现代重塑的制度保障。
  在经济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人口素质的提高,将提供一个超大规模的市场和高质量人才群体,从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式,从改变、调整生产关系入手,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资本形态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资本逻辑,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控制消极作用,引导资本与土地、技术、劳动力、数据等生产要素相互促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两极分化,使之有条件、有能力驾驭资本,达到共同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