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0版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的价值定位及发展路径
而完成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变革。乡村旅游产业链包括农、林、牧、渔、以及手工艺品等相关的加工企业;农家饭庄、果蔬采摘、文化体验等企业;旅行社、营销策划公司等企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和历史传统文化。生态宜居是振兴乡村的关键前提,乡村文明是振兴乡村的文化保障。要提前规划生态环境游客最大承载力,科学评估设施施工方案,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保持自然资源富饶。要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人文资源璀璨,要充分挖掘文化内容,创新文化展现形成,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
  6、注重品牌建设,加强市场营销
  精准定位,注重品牌建设。做好市场调研,结合技术、管理、运营等经验,多方面研究自然资源、传统文化背景、产品,塑造独特的品牌定位。品牌是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一种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通过名称、标志或商标设计,通过规范服务行为、美化服务环境来有效展示。通过自媒体、短视频、直播平台、旅游平台(去哪儿、携程)等投放宣传促销广告;利用口碑效应宣传促销;利用公关、名人、会展、文化等公共关系进行促销、营销;通过服务人员在度假区营业推广。通过理念创新、渠道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创新、共享创新、手段创新、策略创新、管理创新八大创新来加强市场营销。
  7、激发乡村治理力量,增强居民获得感
  完善农民参与机制,让农民主动参与,运用自身的劳动技术、所拥有的土地资源参与到乡村旅游经营开发中,保证农民主体地位。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均衡分配,确保乡村旅游发展,提高农民真实收益,农户、游客、企业和谐相处,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内力,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加强政府引导,协调各方利益,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从经济上增强居民获得感。加大技能培训、素质教育投入,提升居民自我发展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寻找发展契机。加强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增强居民保护意识,激发乡村治理力量。
  8、提升游客忠诚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加强游客依恋感,增强游客满意度,提升游客忠诚度,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保持乡村真实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避免过度包装,客观真实的形象宣传;建设居民、游客共享的休闲空间,传递乡村文化价值,加强游客依恋感,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各领域环节的服务规范、标准,提升服务品质;引进能人投资,鼓励专业人士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完善接待体系,利用现代技术,构建智慧旅游目的地,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增强游客满意度。通过口碑、社交等营销,构建乡村旅游品牌认知,提升游客忠诚度,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麻学锋、刘玉林、谭佳欣:《旅游驱动的乡村振兴实践及发展路径——以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为例》,载《地理科学》,2020(12):2019-2026页。
  [2]谭俊峰:《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路径》,载《社会科学家》,2021(03):58-63页。
  [3]蔡建刚、周波:《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载《贵州民族研究》,2020(4):93-97页。
  [4]银元、李晓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逻辑与路径选择》,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5):182-186页。
  [5]苏飞、王中华:《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动力机制与国际经验借鉴》,载《世界农业》,2020(2):115-119页。
  [6]林菁:《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发展路径》,载《农业经济》,2021(11):75-76页。
  [7]辛本禄、刘莉莉:《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研究》,载《学习与探索》,2022(01):137-143页。
  [8]黄凌云:《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路径研究》,载《农业经济》,2021(11):73-74页。
  [9]潘柳榕:《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饮食文化对乡村旅游的助推作用》,载《中国稻米》,2021(06):155页。
  [10]孟明浩、崔国发:《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游客忠诚度培育路径的实证研究》,载《贵州社会科学》,2021(05):161-168页。
  [11]胡丽平、胡小康、熊炀等:《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载《科技导报》,2021(23):80-87页。
  [12]苗宁平:《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路径》,载《现代农业研究》,2022(04):9-11页。
  作者简介
  刘 磊 吉首大学旅游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
  周 波 吉首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