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7版
高校基层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困境与出路
刘静怡 张海滨
◎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美好生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问题研究”(项目编号:L18WSZ010)
  高校基层党组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二者在育人目标、育人理念、育人主体和育人方式上的内在耦合性为双方开展协同育人提供了重要的逻辑前提和现实可能性。但在现实层面,受困于制度、机制不健全,协同育人平台的缺失,考核评价指标的非关联性等原因,协同育人遭遇了实践层面的现实困境。而解决问题的出路则在于运用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搭建具有战略高度、内容深度、参与广度的协作平台,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

  高校基层党组织(院系党总支及其下属的党支部)是党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堡垒,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二者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下,存在着协同育人内在耦合性。
  近年来,许多高校也在院系基层党组织与思政课开展协同育人的实践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困难和挑战依然十分突出。要想走出高校基层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就必须在顶层设计、平台搭建、联动机制三个方面精心谋划、持续用力,从而开创高校基层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新局面。
  高校基层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实践困境
  1、缺乏有效联动的制度化机制
  虽然院系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教学都承担着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使命,并且在育人目标、育人理念、育人主体和育人方式上存在着内在的耦合性,但是,这种耦合性也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现状。而导致这一问题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化机制。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由高校内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研部)负责组织实施,专职的思政课教师是课程建设与教学的主力军。而院系的基层党建工作主要由院系的党总支负责,党总支下属的教工支部和学生支部负责具体工作的贯彻执行。
  因此,除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自身的党建活动可以有效地与思政课教学实现有机联动之外,其他院系的党建活动基本上与思政课教学缺少交集。即使偶尔存在一些互动,也是个别的,偶然的。
  例如,负责学生工作的总支书记、学生辅导员、班导师、党员学生干部等以个人身份参与到思政课的课程建设与育人活动之中,以党总支或支部的组织形式开展的具有常态化、制度化的联动形式是很少的。
  因此,要想让基层党建活动与思政课教学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就必须探索建立有效发挥各自优势的制度化机制。学校党委应当在这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注重长远规划,以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破解当前的实践困境。
  2、缺少协同育人的实践平台
  平台是规章制度落地生效的保障,是具体的育人措施、育人活动得以展开的主要承载者,缺少共同的工作平台是制约当前院系基层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要原因。受制于目前高校条块分割的行政体系,院系党建活动与思政课教学活动之间往往是各自为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