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8版
高校基层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困境与出路
此,要想打破这种藩篱和禁锢,一方面要提升基层党建负责人的格局意识,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战略思维,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情怀推进思想变革与理念更新,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性出发去思考问题,而非拘泥于一个部门、一个组织的得失成败。另一方面,也要找到各个单位在育人过程中的痛点和盲点。所谓痛点,就是在党建过程的薄弱之处,虽然意识到,但依靠自身力量却很难提升的工作环节。
  所谓盲点,就是在工作中常常被忽略或漏掉的工作环节,甚至是“灯下黑”的情况。平台建设如果可以解决痛点和盲点,那就是协同育人的“甜点”。“甜点”既是对其工作有实际帮助,能够满足其利益诉求,因而愿意长期开展下去的工作环节。想要找到“甜点”就必须在利益共享机制上下大功夫。比如,当前高校思政课思想育人的主要平台就是五门核心思政课程,课程平台的搭建与完善是提升育人效果的主要途径。而院系党建活动的主要平台则是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双方在党课内容的学习方面,主题党日活动的融合方面,入党积极分子的组织培训方面,都可以寻找到共同的契合点。围绕着这个契合点来搭建平台,就可以找到利益共享的“甜点”。
  除此之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线上平台的搭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既可以围绕线上资源育人平台的构建做文章,也可以在打造线上、线下混合联动的平台体系上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3、考核评价指标的非关联性
  考核评价指标是院系党建工作和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指挥棒,也是最为有效的激励机制。当前,院系党建工作与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的效果之所以不及预期,主要还在于各自的建设主体缺乏积极性和能动性。之所以会出现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主要还是对于基层党建的考核评价指标不够完善,在指标导向上没有鼓励院系党建与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的有效措施。
  因此,要提升来自院系党务工作者和思政课教师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要提升支部书记、党总支负责人的大局意识、创新意识,给他们适当的犯错空间进行大胆尝试,营造鼓励创新、提倡改革的良好工作氛围。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一点就是必须在党建工作育人和思政课育人的考核评价指标中融入协同育人的指标内容,让绩效考核指标引领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虽然从宏观上看,基层党建工作者与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指标都已经构建完成,但在具体量化措施,指标的灵活度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通过考核评价指标的科学化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推着党员干部往前走,形成内在的使命情怀与外在的绩效考核双轮驱动的动力机制,这也是未来深化协同育人改革重点发力的方向。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质量的对策措施
  1、加强基层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
  实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与思政课守正创新齐头并进的改革方向之一。要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必须增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化、机制化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求高校党委站在更高的战略视角,从长远角度出发,谋划基层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制度机制,积极发挥来自两个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是要出台相关文件鼓励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究工作。兵马未动,理论先行,鼓励党建工作负责人和思政课教师在协同育人领域进行科学探究、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带动实践创新。
  二是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院系党总支负责人进行实践调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协同育人的制度和机制,尤其是在聘期任务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入协同育人的评价指标,为协同育人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比如,鼓励思政课教师开展党建课题研究,把党建课题成果纳入思政课教师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之中。鼓励院系党务工作者参与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把党务工作者的思政课教学完成情况纳入党务工作者的年终考核评价之中。
  三是成立专项工作委员会领导协同育人创新工作的具体实施。选拔有责任心、业务能力过硬的人员充任骨干专员,协调各个院系党建工作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的联动工作,为协同育人创新提供人力保障和资金保障。
  2、搭建基层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实践平台
  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是协同育人机制的物质载体,平台搭建的高度体现了顶层设计的高度,平台建设的广度和平台内容的深度则直接影响着协同育人的质量和效果。利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优势和院系党支部的组织优势,合作共建读书沙龙会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读书沙龙会可以集党建活动、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