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3版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困境与实施策略
谢友谊 张 浪
    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对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实现课程立德树人任务效能最优化,有着重要意义。

◎成都中医药大学“杏林学者”学科人才科研提升计划“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探析”(项目编号:DJZX2020010)
  全面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能有效推动构建三全育人体系进程,进一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从思想认识、理论学习、实践探究中切实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和合力育人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人员基数大,承担课程多,是课程思政理念的直接实践者,是课程思政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数据表明,86.8%的高校专业课教师认为,在日常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属于自身职责范围,只有28.1%的专业课教师真正能够做到将专业课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3]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对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实现课程立德树人任务效能最优化,有着重要意义。
  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专业课是大学生接受时长最多的课程,大致分为艺术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医学类课程等,其中的“德育”资源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立德”的重要力量。比如艺术课程中蕴含着对“真善美”追求的智慧,用积极向善的艺术表现方式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爱惜生命;自然科学课程蕴含着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用求真求实的信念激励学生投身科学事业、探索奥秘;人文社科课程蕴含着对“人”的思考,用优秀历史人物的魅力,引导学生提升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促进身心与人格健康发展;医学类课程中有对“生命”的敬畏和思考,用医学道德伦理,影响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深入分析不同专业课的特点和优势,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去挖掘其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展课程思政,有利于发挥好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引领,可进一步指引学生尚美、求真、达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必然选择
  教育的本质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培养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通过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有机统一。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要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必须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4]在实际教学中,难免出现教学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