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7版
混合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研究
成果、名人轶事等的能力也存有欠缺,不利于中华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和发展。因此,教材改编势在必行,而且在改编或筛选中要避免对思政内容的生硬填塞,而要将思政元素自然地渗透到语言文化教学中去。
  介于此,笔者在混合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上,做出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的探索,以及针对目前课本内容的现状,发掘出了与下文提出的三个“融入”相关的课本知识点和主题,展开课程思政教育。
  提高混合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
  (一)将思想道德品质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
  拥有好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不仅要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还要关注人类命运、社会责任和国家前途,进而升华到爱党、爱国、承担社会责任、肩负历史使命的高度。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推进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是学界共识和大势所趋。国情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更应该考虑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深层次问题。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向学生讲授专业知识外,还要引导他们形成高尚的思想意识、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对文化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客观地认识西方文化、观念。而要树立该观念,就要以中国情怀和中华基因为根基,不断提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2]引导学生要具有国家意识和和国家认同的素质。
  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即认同制度、文化、语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提高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而由此对国家产生合理的期待。引导学生把个人思想同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有报效祖国的意识,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将人文素养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
  人文素养是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国文化自信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不仅可以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引领,还能够让学生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外语学习理念与行为。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和文化体系。认同本民族文化,坚守文化自信,增强新时代文化意识形态,才能以批判的眼光学习西方文化,取其所长,发扬民族文化,更好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外语教师,以教材为依托,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而言,就是在外语课程教学中,将教材作为基础,通过阅读文章、练习语言表达等方式挖掘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容,并结合中国文化,实现中西文化的融通,激发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积淀文化底蕴。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进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
  (三)将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
  批判性思维能力也称思辨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已被列为高校英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大学英语教学与思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势在必行。思辨,从认知技能角度来说,是指证据、概念、方法、标准等要素进行阐述、分析、评价、推理和解释。英语教学和思辨能力培养相结合,学生可以通过语言获取知识,夯实语言基础,提高思辨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洞察语言特点与现象,促进语言技能的习得。教师可以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将思辨的理念和技能创造性进行融合运用。在课前预习阶段提出问题,课堂中通过精读来解决问题。通过提问补充语言和理解性的输入,进而以评价的方式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进一步强化说、读、写之间的自然衔接。提高学生的质疑、反思技能和依据标准评价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形成“扬弃”的思维理念和以批判思维对待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
  (四)结合以上三个“融入”,发掘课文思政元素,以文育人的实例
  将思政元素即思想道德品质素养,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自然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挖掘符合课文的思政元素;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将育人做到润物细无声,从而达到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
  以下是笔者在教授《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课文时,发掘课文思政元素,以文育人的实例。这里同大家做以分享交流。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二册Unit1textBTheGreatJourneyofLearning为例。
  这一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主要从篇章和词句层面展开。不仅促进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文化素养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一是篇章层面。通过篇章的文化背景和文章主题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