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5版
智媒时代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的现实困境与引导策略
聂启阳 周艳萍 李 松
◎西安邮电大学创新基金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机制与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XJJYW2022007)
  随着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智能媒体不仅成为影响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还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生成的新变量。智能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新范式,给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招致诸多挑战。其“泛娱乐化”效应弱化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理性;“算法黑箱”效应引发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疑虑;“网络圈群”效应割裂大学生价值观认同场域。对此,需从价值维度、主体维度和法制维度实现对智能媒体的规制和约束,为大学生价值认同过程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媒体广泛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全方位介入信息的生产、分发、互动反馈的整个流程。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权力,智能媒体为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构建也带来了新的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智能媒体最庞大、最活跃的用户群,其价值观认同的构建对于自身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全面厘清智媒时代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构建的生成机理,深入探讨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制定相应引导策略,为大学生价值观认同营造良好的“拟态环境”。
  智媒时代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的生成机理
  “价值观认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心理过程,是从感性感知到理性接受到价值内化再到行为外化的逻辑过程。”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生成具有情感认同、理念内化、行为外化三重逻辑。
  (一)情感认同是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生成的起点
  所谓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主体对于某一客观事物或客观事物背后体现出的价值观达到认同的重要环节,是主体某种情感需要满足的体现,是达到情感认同的必经阶段。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首先对客观事物或客观事物背后体现的价值观得到一个简单的认知,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的发展过程。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的生成正是在价值情感这一本性需要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判断、对比等行为达到对某种价值观的情感转化,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某种具体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二)理念内化是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生成的核心
  情感认同是理念内化的基础,理念内化是情感认同的深层次表达,是一个动态、反复、曲折、磨合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大学生价值理念内化过程就是矛盾生成、发展、调和和解决的过程,即新旧事物的矛盾运动过程。在接触到新的价值观之前,原有价值观占主导地位,影响主体的价值选择、思想状态和行为活动。一旦新的价值观契合自身现实需要和发展预期,在现实利益的引领下,大学生则会对两种价值观进行纠偏、整合和调节,弥合原有价值取向与新的价值取向之间的距离和冲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建构新的价值理念,从而达到理念上的内化。
  (三)行为外化是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生成的落脚
  在情感认同和理念内化的基础上达到行为外化是价值观认同生成的最终目的。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来看,人们的感性认识首先来源于实践,要想获得关于事物更高层级的理性认识还需要再次实践,在实践-认识-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