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4版
基于赋能逻辑的高校优良学风培育路径探析
张 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学院预备党员入党宣誓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优良学风是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培育优良学风,应当从文化、能力、目标、精神、教风等方面全面赋能,全面提升优良学风影响力,提升本科生学习能力、学习热情,夯实本科生理想信念,使高校学风获得自动代谢、自动升级功能,充分发挥优良学风的引领与规范作用。

  高校学风是大学生群体在大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群体性心理习惯和行为倾向以及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的约定性秩序和规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是大学隐性教育的重要方面,是高校师生群体共建、共有、共享的治学风气、学术风气、学习风气,具有教化引导的重要作用,深刻影响着广大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学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影响着学校的学术声誉、社会声望,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和建设。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这对当前高等教育资源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而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必须重视学生群体风气,培育优良学风,推动大学生群体性学习行为向好转变是保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高校优良学风培育研究成果简述
  2011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自2012-2014年教育部引导的高校学风建设专项教育和治理行动起,培育优良学风成为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我国历来重视学风探讨,“学风”也是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专有词汇,代表着高校师生群体治学的态度和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风貌,具体评价指标包含学生群体性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相关行为习惯等。国外学界关注的“学术诚信”“学习习惯”等也是我国“学风建设研究”的重要内容,这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与我国高校学风研究具有本质区别。我国高校优良学风培育针对以学校、院系、班级等行政划分而形成的学习群体,是一种具有社会主义特点的群体性品格培养。
  当前,我国高校优良学风培育研究主要现存以下几类研究成果:
  (一)高校学风建设机制研究
  徐讲虹(2022)研究了规训对于高校学风建设的作用,提出规训目标偏差和规训技术使用不当是当下高校学风建设不理想的主要原因,表征为部分大学生对学风建设的消极应对和虚假认同。王蕊(2020)从多个维度透视了高校学风建设主体性缺失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主体性重建的多维路径。毛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