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6版
基于赋能逻辑的高校优良学风培育路径探析
宣传软植入等模式,大力宣传优良学风精神,将学风精神塑造成学校的文化符号,营造良好学风培育的文化氛围,发挥文化浸润作用,引导同学们自觉追随良好学风精神。
  (二)能力赋能,提升本科生学力水平
  高校必须做好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通过能力赋能,减少学业问题对良好学风培育的负面影响。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适应性问题是引发学业不良学习问题的重要原因,应当在学生入学后或学业问题暴露后,根据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类,提供有针对性地指导,避免不良学风在学习困难群体中产生。同时应当做好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提升指导,提升本科生学力水平,进而提升同学们的学习自信,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将学习目的从“考试”转变为“创新”,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大学育人目标,进而提升学生对于优良学风的感知力。
  (三)目标赋能,提升本科生学习热情
  重视目标赋能,解决当前本科生因迷茫困惑而造成的学习问题。将本科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指导与良好学风培育相结合,帮助同学们形成内发学习动力,通过目标赋能,帮助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提升本科生对于专业学习的热情,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同时可以改进当前的学习评价激励机制,通过机制创新,对于中游学生或后进学生给予更多的正向激励,提升这一部分同学在优良学风培育过程中的参与度,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和荣誉感,在充分发挥前端学生对于优良学风培育的正面作用的同时,降低甚至避免其他同学对于优良学风培育的负面影响。
  (四)精神赋能,夯实本科生理想信念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本科生科学精神,厚植爱国主义精神,帮助本科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科研创新信念,提升大学生对于学术、创新创业的兴趣,抵制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个人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纠正大学生的短视行为、避免大学生的投机心理。通过精神赋能,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理想抱负的新时代新青年,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进一步滋养优良学风。
  (五)教风赋能,提供优质学习环境
  教风是高校学术生态的基石,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基础,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教风对学风培育具有重要影响。加强教风建设,以教风促学风,加强上层建筑,从宏观层面确保高校学风建设总体方向不偏航。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让学生通过课程能够学到基础知识也能发挥创新能力,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参与学习、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机会。打造多元化评价模式,提供优质学习环境,促进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发展过程中,“规训逻辑”贯穿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教育过程,在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倾向采用纪律约束的方法规避不良学风的形成。在高校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面对学风问题,“学风矫正”也成为一种惯用思路,深究其原因在于当前高校学风建设模式中,正向引导作用发挥较弱,效率较低,而当前高校教育教学节奏快、学生群体数量渐增,社会风气浮躁、学业问题学生反叛心理严重等问题突出,增加了基于正向引导的优良学风培育工作的难度。“赋能逻辑”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思路转型,全面转变优良学风培育思路,解决赋能效率问题,形成更为有效且长效的学风培育模式,使得高校“学风”获得自动代谢、自动升级功能,真正形成优良学风、发挥优良学风的引领作用与规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焰新:《严字当头:新时代高校教风学风建设的探索实践》,载《中国大学教学》,2021(3):4-9页。
  [2]吴小军:《新时代高校优良学风培育研究》,载《中国高等教育》,2019(7):41-43页。
  [3]刘洋溪、杨臣:《典型模范人物引领高校学风建设研究》,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4):35-37页。
  [4]王蕊:《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87-89页。
  [5]毛颖:《基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学风建设转型》,载《江苏高教》,2020(8):86-91页。
  [6]李璟璐、王道明:《朋辈榜样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践探索》,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0):65-67页。
  [7]兰淇:《高校学风评价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东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8]李适、王小丽:《信息时代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2):71-73页。
  [9]彭静雯:《大学生学习内驱力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载《现代大学教育》,2023(2):93-102页。
  作者简介
  张 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助教,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