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8版
高职院校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六)教改更新较慢
  教育教学是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主渠道,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科技意识、科技理念、职业素养的培育,但很多高职院校忽视教学改革,使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刻板、单一,严重影响了协同发展效能。课堂改革、课程改革、教材改革等、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融入等。
  (七)师资力量不足
  高职院校现有的整体综合能力还不能满足目前学校高质量发展,实施人才强校,科技强国等战略的需求,无法从科技、技术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和指导,同样会影响协同发展效果。因此,建设并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影响力大、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对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来讲是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提高科研投入,引领协同发展新风尚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这一重要目标,给出了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科技交流等具体建议,倡导通过体系制度的健全驱动科技强国战略落地实施,确保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的协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推动一体化协同机制发展建设的进程中,一是积极完善科研项目制度,健全科研激励制度,推行定量开放激励体系。二是从思想、理念层面强化师生对科研重要性的认知。三是要把握指示内涵,不断提高院校科研投入,扩大科研项目在高职院校年度预算中的占比。四是营造出科技强校、比追赶超的良好氛围。总之,以“教育、科技、人才融合”为方向开展科研,以成果创新性为标准把紧审核关,为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实践依据。以科研活动、科技大赛为依托,驱动人才培养、教育革新。还可利用网络覆盖范围大、传播速率快的优势,开发线上“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国家创客空间平台”[1]等,共享校内校外科研成果,为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的平稳运行提供支持。
  (二)坚持立德树人,明确协同发展落脚点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重要主体,必须对教育发展方向有明确、清醒的认知,重点关注和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机制引进应用过程中,一是要坚守立德树人主阵线,明确协同发展的落脚点、归属点。二是要积极引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育格局下德育课堂孤军奋战的局面,广泛搜集爱国情感、诚信主义、职业理想以及科研精神、务实精神等思政素材,将之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促进育人效能的提升。三是要注意融合环节充分贴合专业课程特征,体现“教育、科技、人才协同”的理念,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知晓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科技对民族进步的驱动作用,激励其自发提高素养能力、接受职业教育、树立科研意识,成为集科研能力、业务能力于一身的复合人才。
  (三)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协同发展新格局
  校企合作是驱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体化协同机制创建环节必须要做好融合和统筹,加强互利互惠关系建设,为协同机制的顺利推行奠定基础。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企业提供的实训场所、实训岗位带领学生锻炼实践技能、感知行业动态,发掘具备研究价值的科技研究课题、提升教育实效。另一方面,企业则可以通过合作关系获得强大的科研储备库、人才储备库,为企业长远发展注入活力。
  此外,要将合作体系的运行贯穿到整个育人、科研过程中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一是可以采用订单教育模式,企业立足自身需求提出“订单”要求,挑选目标学生,院校接收订单并与企业方协商确定课程体系内容、制定培养计划。[2]在后续的育人过程中保持积极联系,根据需求及时调整和更新专业课知识细节,在课程中融入更多行业前沿信息、技术发展动态等,促进协同机制的良好运转。二是采用共建实验实训基地的模式,由高职院校出面提供场地,合作企业则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利用场地建设科研、实训基地,双方合作既保障了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也驱动了项目科研发展。在此基础上优化企业激励机制,广泛争取民间资本、政府财政的支持,为企业提供物质方面的优惠,确保企业始终保持高昂的参与热情,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格局的创建提供助力。
  (四)做好职业引导,响应协同发展总战略
  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机制创建的过程中,还应着重关注“人才区域合理布局”问题,让专业人才有序流入科研、市场领域,实现协同机制的高效运转。一是要积极强化就业指导力度,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充分把握科研行业人才缺口,了解专业市场前沿动态,以此为依据补充就业指导内容,展开一对一个性指导。二是加快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引入就业指导专职教师,健全教师选拔、培训、考核机制,确保其具备充足的市场敏感性、科研意识,能够为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就业指导。三是保障就业指导有效性,重视辅导员在指导工作中的地位作用,成立院系就业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