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0版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
张晓霞
    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体系发展重点内容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项目编号:2019SJB937)
  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存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经济压力导致这些学生承担较大心理压力,长此以往会带来严重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因此高校在重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问题时,也应对其进行积极心理疏导,利用心理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同时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情感与坚定信念,保证其成为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人才,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本文旨在研究以独立学院为代表的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以期为学生心理建设提供借鉴经验,保证学生完整人格塑造,并将研究结果推广运用至各类高校。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性发展,教育体系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这样使得高校进行学员数量扩招,大大提高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着学生人数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也在急剧上升,即便在学生家庭经济相对较好的独立学院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其已经发展成为各高校学生群体中规模巨大的群体。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成长阶段,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身体素质都处于过渡时期,家庭经济困难会对学生造成较大心理压力,导致其产生心理困扰,严重者会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体系发展重点内容,以独立学院为代表的各高校应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构建心理壁垒,推动心理素质提升,这不仅能够提高其思想认知,还能推动其心理品质成长,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心理健康定义
  心理健康定义在不同学者理论之中具备不同解释,国外学者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心智和身体处于良好发展范围,个人心境状态良好,但心理健康不是绝对完美状态,需要通过人们与环境交互效率、满足感和规范性三者结合才能维持心理健康。而国内学者认为心理健康就是良好习惯多,不良习惯少,是个人人格、交际关系和情绪稳定的有力体现。
  心理健康具备相应标准应重视内心主观感受,通过身体、智能和情绪状态三者协调来制定健康标准,同时适应力、控制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应处于标注线之上,这样才能保证心理状态良好,维持心理健康。还应确保可以正确认知自我,具备积极向上心态,可以直面现实社会环境,对所处环境具备高度适应性。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积极成长
  一切财富和成就的实现,都离不开智慧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仅仅具有健康的身体不能有效实现事业发展。事业有成者在自信心、精神意志和情绪调节上具备充足内生动力,能够保证其心理状态健康。而大学生作为重要成长阶段,是塑造完整三观、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