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1版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
期,高校应积极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重视其心理状态,利用心理调节体系保证学生心理状态平稳,情绪调整功能正常。这样才能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成长。[1]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因素影响,大学生往往心理素质不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负面情绪,不仅影响学生学业,也会对后续工作产生持续性影响。因此高校应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引导,确保其具备健康心理状态,能够以乐观心态面对社会和生活,培养其意志力和思想境界,提高心理素质。[2]
  (二)有利于推动学生人格养成
  心理学概念的人格是指稳定的心理状态特征,是个体成长和发展关键因素。高校应积极介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建设,以性格、能力、兴趣和理想信念等方面推动学生心理发展,保证其具备良好心理特征,能够维持学习状态和发展状态。所以高校推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推动学生人格养成,保证大学生具备健康心理应对社会状况。
  通过积极心理因素引导大学生完善人格体系,保证其以开朗性格、专业能力等调节自身心理结构,避免出现负面心理状态,从而影响自身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人格社会适应性,为后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以完成心理教育体系实现学生人格因素塑造,保证其具备自信心、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等特质,符合社会发展人才需求标准。
  (三)有利于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客观因素影响具备一定心理问题,所以高校应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况,利用完善心理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心理健康,为营造良好校园环境提供助力。良好校园环境对学生具备深远影响,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思想坚定,通过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态,不仅能够实现优质心理品质培养,还能维持校园环境正向性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发展基础,需要多方参与才能保证大学生心理状态良性发展,所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和校园环境建设,以良好学习氛围和和谐校园环境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建设,保证其具备正面应对负面心理情绪的能力,维持学生整体发展流程,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以良好校园环境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教学理念发展,维持整体教育创新。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制度不完善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态不够重视,缺少相关政策法规支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存在一定阻碍。独立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同时形成了数量较为庞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的问题也日渐凸显。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缺乏良好经济支持,导致其存在一定心理压力,影响心理健康和学业成果,同时社会资助氛围不足,无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教育体系不健全
  高校缺少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无法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状况重视度,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严谨性和规范性。根据与学生访谈内容得知,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有时过度依赖传统咨询方式,缺乏信息化技术,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不顺;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不完备、不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单一,无法提供准确服务。
  (三)教育融合不完整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于扁平化,缺少相关联学科内容支持,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存在一定困难。在与学生访谈交流中得知,独立学院可能存在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方法不深入问题,使得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引导工作不完整,无法有效引导其心理健康成长。
  (四)服务体系不深入
  高校缺乏完善服务体系,不能有效激活学生干部功能与作用,学生干部工作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需求,影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维引导效果。同时人本管理思维开发不到位,不能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情思维,影响学生工作开展。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革新政策制度,建构良好社会氛围
  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体系的中坚力量,需要高校利用现代化教学理念和创新性教学方法实现综合素质培养,保证大学生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但在教育体系中存在特殊群体情况,很多学生属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家庭经济状况影响或多或少具备一些心理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也不利于投身社会建设。因此基于独立学院教学本质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需要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