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7版
数字素养: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问题及路径研究
未有的新高度,传统政府管理方式面临新的挑战与威胁。例如,数字时代下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评价?政府数字化治理中的信息安全、行政伦理问题如何应对?如何构建与数字技术相配套的法律规制、政策标准与秩序?公共管理者如何积极引导互联网企业实现线上线下融合?这些新问题不仅仅是科学技术问题,更是深层次的公共管理问题。
  然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和课程内容沿用传统工业化、信息化时代初期的培养思路,总体呈现出因循守旧、僵硬化、空洞化等现象。教材体系未能根据我国公共管理实践及时进行更新和重塑,导致的直接问题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及管理技能的提高方面引导欠缺,深层次问题是对目前新技术革命所产生的新问题回应不足。因此,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必须要对这些新问题有所回应。
  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数字素养及能力
  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的概念最早由以色列学者阿尔卡来提出,数字素养可以定义为数字时代的生存技能,它构成了学习者和用户在数字环境中使用的技能和策略系统。在其概念框架中,数字素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图片-图像素养,是指能够理解视觉图形信息的能力,是在图形语境下用“视觉思考”的认知技能解读和理解图形信息;再创造素养,是指创造性“复制”能力,即通过对图像、文本、声音等媒体信息整合的能力;分支素养,指的是运用非线性的信息搜索策略从碎片化信息中构建知识的能力;信息素养,指的是在海量信息中辨别性搜索真实信息的能力;社会-情感素养,是所有技能中最高级、最复杂的素养,是指用数字化的交流形式进行情感交流,能够识别网络陷阱的能力。[1]截至目前,数字素养的概念在学界逐渐流变为由计算机素养、媒体素养、网络素养、信息素养为集合的一个动态的、综合的、开放的概念,并提出了整合数字素养与素质能力的要素及模式,[2]逐步融入到了各类学科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
  因此,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应进行相应的整合,实现学生数字素养从一般能力向高级能力的塑造与培养。在此基础上,参考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以下四个方面的数字素养及能力应该被嵌入到培养过程中。
  (一)工具使用:通用数字素养及能力
  通用数字素养及能力是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将数字技术运用于工作、学习中的能力,熟悉通用的数字主题和工具原则,基于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图像处理、版权知识、视音频剪辑、应用程序等信息技术和工作工具,还包括利用计算机检索、下载、归类数据与资料的能力。通用数字素养及能力奠定起公共管理过程中听、说、读、写的底层能力,焦点是数字素养而非数字技术本身。公共管理的过程本质是向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如何使得公民享有更优质的服务,有赖于数字工具的有效使用。
  (二)创新取向:自主学习的数字素养及能力
  在学生熟练使用数字工具,具备了通用数字素养及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创新取向下自主学习的数字素养及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寻求职业发展。数字技术领域的进步速度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公共管理类学生必须能够而且乐于在领域进步时跟上步伐,更新相关的数字技能。因此,学生需要认识到在他们的整个公共服务职业生涯中,必须不断地学习和调整他们的技能。学生需保存专业活动的参与度,如通过主动学习、自我学习获取公共管理类认证证书、参加管理培训及获得其它领域的知识等技能。
  (三)问题解决:应对突发事件的数字素养及能力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和行为方式的转变,社会问题的涌现和传播速度加大了“网络风险社会”的治理难度,公共管理类学生要承担职业责任,了解如何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即应对突发事件的数字素养及能力。包括能够利用数字技术对突发事件做出定量和定性的评估,并能优化和改进决策,个人能够通过数字技术分析突发事件的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达成具体的目标,以达成创造和重构对公民而言未来更加美好的社会,即数字能动性。[3]
  (四)有效参与:具备传播力的行政数字素养及能力
  新媒体时代,政府对“熟学技、高学养”的公共管理人才的需要比任何时候都急迫。把数字技术用于构建国内外双向交流的信息平台,熟悉数字情景下的新闻思维和文化传播规律,培养具备传播力的行政数字人才或新媒体专员,包括运用绘画、图像等视听语言,撰写文案及制作短视频进行公共政策解读、对外宣传的数字素养及能力,区别却高于一般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专业思考与认知。具备传播力的行政数字人才不仅仅着眼于数字技术的物理接入,更重视实质公平和公共行政精神。
  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数字生态的构建引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必须回应国家数字政府建设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