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55版
中西部地方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模式探索
掘和培养地域人才资源、打造特色师资队伍等手段,促进中西部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
  首先,要深入挖掘本土人才资源,依托人才数据库系统,及时为区域补充优秀人才,不定期开展人才招聘和交流,采用聘用、借调、咨询等多种方式留住优秀师资力量。此外,中西部高校应树立全球人才视野,加强与国际人才深层次交流与合作。
  其次,创设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化高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职称评审和提拔晋升壁垒。科研上,对教师实行更加开放的经费管理政策,赋予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完善科研人才综合保障体系,激发教师的创造创新活力;生活上,面对教师住房难、出行难等问题,中西部高校相关部门应积极主动作为,切实为教师排忧解难。
  最后,还要加强特色教师梯队建设,制定公平公正、严格规范的培养、选拔和考核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教师的专业、研究领域等进行布局,最终形成一支包括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学科助理、和技术顾问等在内的结构合理、相互协同的阶梯式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学识与技能。
  (四)完善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评价方式
  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是激发新文科建设的内生动力。在学术评价上,文科理论创新成果并非直接呈现出线性递进的关系,因此理、工、农、医学科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并不适用,也不应该寄希望于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成效。在学科评价上,学科设置要突破过细过窄的趋势,避免从纵向的专、精、深角度对某一学科进行评价。
  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模式的质量保障是建立与完善学科交叉融合的评价体系,其首要内容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质量评价标准进行创新。对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将重点放在“立德树人”建设,对理论和实践创新质量进行评价。文科知识具有非线性、发散性,应在教师考核体系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该特点,在指标设计中体现文理科渗透、主观意愿等方面的指标。
  除此之外,还需注重交叉学科知识融合与应用程度的考察,探讨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成果评价系统。对于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复合型人才素质评价要更加灵活化,要破除过度单一化评价的局限性,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成绩,还要对学生的学科融合创新能力、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横向思维能力进行评估。从过程和结果两个维度,构建和完善学科协同评价体系,从而达到可度量与可评价的教学成果。
  结 语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现有单一学科的局限,突破学科间的学术壁垒,通过科学分析整合多学科知识结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目前,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驱动下,多学科交叉融合将成为常态,并持续催生新学科前沿、新科技领域和新创新形态。基于此,中西部高校必须明确自身发展的优势和面对的现实问题,积极建设和发展特色学科,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发展需求进一步探究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邓新侦、杜静:《新时代中西部高校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载《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2(3):61-67页。
  [2]陈时见、杨盼:《中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使命、挑战与路径》,载《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3(2):109-120页。
  [3]陈时见、杨盼:《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战略逻辑与发展路径》,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1):46-54页。
  [4]卢克平:《中西部高等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思考》,载《中国高教研究》,2022(12),11-17页。
  [5]李立国、赵阔:《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四新”建设的知识逻辑与实践路径》,载《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07-116页。
  [6]朱贺玲、郝晓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变局、新挑战与新思路》,载《高教探索》,2023(4):20-25页。
  [7]马璨婧、马吟秋:《新文科学科交叉融合的体系建设与路径探索》,载《南京社会科学》,2022(9):156-164页。
  [8]郑敬斌、王懿凡:《新文科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路径指向》,载《思想教育研究》,2023(6):38-43页。
  作者简介
  安 敏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管理
  王 琲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