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7版
大健康理念下中医药的哲学思维、独特优势与传承诉求
很少涉及复杂伦理问题的人体试验,尊重人性、人的生命尊严。中国人将“五福临门”“福寿康宁”“内心恬淡” 作为生活的向往,这与今天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大健康”理念是一致的。[3]
  中医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仁者爱人、人与自然相和谐等思想精华运用于实践中,积极吸收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辨证论治,在人类繁衍生息中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对中国人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思想观念至今依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并辐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这些为大健康理念、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和现实基础。
  中医药的传承诉求
  中医药在促进人民健康中有独特的优势,中医药发展到今天也有很多的“短板”,技术相对落后、保护不到位、创新不足等都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需要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中医药的作用,建立相应的制度保护中医药的精华和遗产,坚持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现代化和创新发展,不断走向世界。
  (一)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入手
  中医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宗教和文化相结合,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民族精神的延续,包含了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因此,传承中医药不能脱离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应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和历史入手,坚定文化自信,在坚守传承的基础上挖掘中医药文化的精华和当代价值,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
  (二)与百姓生活方式相结合
  中医药不仅有“道”的层面的理念,又有“术”的层面的操作,传承中医药要从两个层面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传统的中医药文化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从教育、健康养生、中医旅游、多样化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欣赏、大健康产业发展等层面满足人们对生活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真正将中医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群众从为生活透支健康、对抗疾病的方式转向呵护健康、预防疾病的健康模式,从养生、治未病到拒绝内耗、内外兼修,全面健康逐步成为人们的生活诉求。
  (三)调动各方面积极力量
  最好的传承就是使用。中医认为健康不仅与身体素质、情绪心理、免疫力等个体生理因素有关,还与社会环境、人际交往、教育、环境卫生、相关制度等社会因素有关,因此健康中国建设、传承中医药不仅是卫生部门或者中医相关工作者的责任,需要各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个人共同发力,建立覆盖各类主体,推进医疗、健康、养老等协同发展,形成匹配于大健康的治理、健康管理格局,在其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需要党和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制定宏伟规划、提供各方支持;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专业中医界人士的奉献和热爱中医的志愿者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为中医药的传承保驾护航。
  (四)坚持科学态度和方法
  中医药的发展历经几千年,厚古薄今和用西医的标准衡量都不是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迷信权威与个人经验不利于中医的传承与发展;全盘吸收与固守传统也不是科学的态度。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实现中西医优势互补,时刻警惕各种泛中医药文化和伪中医药文化的侵蚀;要坚持守正创新,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发展符合中国人体质的全民健康方式,传承精华,在坚守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中医药;坚持大健康理念,结合中国人的生理特征和生活理念,发挥中医药在理念、诊疗、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构建大健康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蓄积合力。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既要传承好中医药优秀文化,又要发挥好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以人民的健康为中心真正让人民有文化和健康获得感。健康的身体是人进行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是人自由的前提,因此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就要树立大健康理念,在预防疾病、养身保健和消除不健康因素(包括社会因素)上下大功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2]孙思邈:《千金方》,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3]苟天林:《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简述》,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
  辛晓宁 中共铜川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