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4版
延安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高职院校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以延安精神为标识的革命文化,让红色基因世代传承。

  (三)延安精神为高职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方法论指导
  延安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时期丰富的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高职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延安精神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思想的科学方法,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思想基石,理应成为高职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论。解放思想、事实求实,与时俱进,包含“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在文化自信培育中,就是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针对高职生的学情和实际,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的辩证法,将延安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增加思想的深度、文化的温度、实践的力度和时代的热度。
   延安精神融入高职生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多元文化冲击消解文化自信培育效果
  中西文化的彼此碰撞、交融,带来的是多元文化及其价值观。在文化观念上,我们倡导兼容并蓄,提升文化开放性和包容性,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以及娱乐至死、消费至上等消极观念也不可避免地随之涌来。高职生正处于思想体系、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塑造成型的关键时期,文化的吸收和辩证选择能力相对弱化,对流行元素的追捧,加之西方文化中渗透的“普世价值”具有迷惑性,容易形成背离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以上诸多因素消解了高职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效果。
  (二)对延安精神的研究、阐释力度不够
  高职院校目前对延安精神的研究多局限于基础理论层面,重在其内涵、时代背景、形成过程与时代价值等等,较少涉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等的关系。同时,延安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研究也不够系统、全面,欠缺深度和广度,思政课对延安精神的阐释,无法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使延安精神缺乏吸引力。研究与阐释,如果脱离了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实践,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不能做到及时地解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生之问,是不能有效指导文化自信培育的。
  (三)文化自信培育的意识、能力不足
  一是文化自信培育意识不强。延安精神融入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需要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制度推进,如果高职院校的党政部门不重视,教师自身缺乏文化自信或者缺乏自觉培育的意识和责任担当,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就无从谈起。二是文化自信培育内容单薄。部分高职院校对地域革命文化资源的挖掘能力弱化、利用率较低,且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融合度不够,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思想、价值引领,影响了育人成效。三是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单一。思政课是文化自信培育的主渠道。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高职学生难以将延安精神内化于心,形成文化认同。四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尚未满足文化自信培育的需求。虽然教育部文件对专科思政课教学有一学分的要求,[6]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尚未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从实践教学的力度、深度、广度来看,都远未达到文化自信培育的要求。
  延安精神融入高职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
  (一)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的意识和能力
  “立德树人”是高校办学治校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党政部门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顶层设计,将延安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红色文化育人作为提升育人质量、推动“双高”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文化自信的培育,关键在教师。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其文化自信程度、文化修养和话语能力,直接影响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效果。高职院校教师应强化教师的使命担当,自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要加强高职院校对延安精神的研究与阐释力度。首先,高职院校应当作为研究者,应将视域拓展至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研究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与延安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