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助推地方高质量发展
(2)推进社会长期稳定,实现共同富裕
民生福祉始终是发展的终极目的。过去一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比上年增长1.8%,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5%,……”,由此可见,民生领域一些项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看到,新时代新征程,新矛盾依然存在,基层深层次的纠纷和难题依然需要进一步破解,实现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坚持问题导向,关注民生领域中的短板和弱项,不仅叩问当下民生领域急难愁盼,还要以战略眼光关注未来,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3、坚持全方位发展,保障改善民生
(1)多措并举促就业,提高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
十年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呈逐年递增态势,但相较于物价水平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依然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省份,且中西部省域内各地市可支配收入发展不均衡突出,与收入水平并不完全呈现正相关态势。未来,要在实现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均衡上下功夫。收入是以就业为前提的收入。一方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增强政策宣传力和执行力,抓好就业政策落实落地,齐聚政策带动效应,增强公职人员责任担当意识,扎实做好就业统计工作,灵活拓展就业岗位,强化内需型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者保障服务体系,强化就业领域公平,兼顾“停滞过剩人口”的就业环境。“停滞过剩人口”是指“由于过度劳动而早衰,或者是缺少资本家所需要的文化技术,往往经过多次失业以后,很难再找到正式的工作”的人口,这一部分人往往因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往往处于社会边缘,需要政府和社会对其实施进行精准就业帮扶援助计划。
(2)加强社会安全保障,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方面,要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社会保障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在中央十四五规划“一老一小”的制度安排里,要加大力气推进适老化改造、普惠性养老、建立儿童托育机构等服务项目,加快医疗、失业、工伤等跨省、市通办;另一方面,按照党的二十大总体要求,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也是题中之义。确保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全方位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优质医疗资源能下沉扩容,缓解基层就医压力。
目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要尤其注重提升基层的公共服务,既要有服务的权限,又要具备服务的载体,且注重资源的均衡合理分配,不同程度倾斜教育、医疗、网络等服务,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最大限度的将公共资源下沉到最后一公里。值得提出的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同于同质化,有文化特色、历史特色的应利用突出优势,扩大公共服务的辐射范围和延展效应。
参考文献
[1]丁元竹:《中国共产党增进民生福祉思想的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社会政策探索》,载《开放导报》,2021(6):7-1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49页。
[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载《人民日报》,2021-8-11(09)。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23页。
[5]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1-2-26(02)。
[6]《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时强调 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 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载《人民日报》,2015-6-19(01)。
[7]《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凝心聚力担当实干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载《人民日报》,2021-4-28(01)。
[8]习近平:《在二〇二二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2-1-31(01)。
[9]《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强调 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 团结一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载《人民日报》,2019-8-23(01)。
[10]《习近平在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强大力量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 感幸福感》,载《人民日报》,2016-4-15(01)。
[1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28_1919011.html。
[1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作者简介
周 萍 中共汉中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为政府治理与基层治理
民生福祉始终是发展的终极目的。过去一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比上年增长1.8%,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5%,……”,由此可见,民生领域一些项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看到,新时代新征程,新矛盾依然存在,基层深层次的纠纷和难题依然需要进一步破解,实现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坚持问题导向,关注民生领域中的短板和弱项,不仅叩问当下民生领域急难愁盼,还要以战略眼光关注未来,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3、坚持全方位发展,保障改善民生
(1)多措并举促就业,提高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
十年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呈逐年递增态势,但相较于物价水平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依然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省份,且中西部省域内各地市可支配收入发展不均衡突出,与收入水平并不完全呈现正相关态势。未来,要在实现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均衡上下功夫。收入是以就业为前提的收入。一方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增强政策宣传力和执行力,抓好就业政策落实落地,齐聚政策带动效应,增强公职人员责任担当意识,扎实做好就业统计工作,灵活拓展就业岗位,强化内需型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者保障服务体系,强化就业领域公平,兼顾“停滞过剩人口”的就业环境。“停滞过剩人口”是指“由于过度劳动而早衰,或者是缺少资本家所需要的文化技术,往往经过多次失业以后,很难再找到正式的工作”的人口,这一部分人往往因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往往处于社会边缘,需要政府和社会对其实施进行精准就业帮扶援助计划。
(2)加强社会安全保障,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方面,要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社会保障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在中央十四五规划“一老一小”的制度安排里,要加大力气推进适老化改造、普惠性养老、建立儿童托育机构等服务项目,加快医疗、失业、工伤等跨省、市通办;另一方面,按照党的二十大总体要求,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也是题中之义。确保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全方位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优质医疗资源能下沉扩容,缓解基层就医压力。
目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要尤其注重提升基层的公共服务,既要有服务的权限,又要具备服务的载体,且注重资源的均衡合理分配,不同程度倾斜教育、医疗、网络等服务,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最大限度的将公共资源下沉到最后一公里。值得提出的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同于同质化,有文化特色、历史特色的应利用突出优势,扩大公共服务的辐射范围和延展效应。
参考文献
[1]丁元竹:《中国共产党增进民生福祉思想的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社会政策探索》,载《开放导报》,2021(6):7-1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49页。
[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载《人民日报》,2021-8-11(09)。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23页。
[5]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1-2-26(02)。
[6]《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时强调 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 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载《人民日报》,2015-6-19(01)。
[7]《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凝心聚力担当实干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载《人民日报》,2021-4-28(01)。
[8]习近平:《在二〇二二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2-1-31(01)。
[9]《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强调 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 团结一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载《人民日报》,2019-8-23(01)。
[10]《习近平在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强大力量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 感幸福感》,载《人民日报》,2016-4-15(01)。
[1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28_1919011.html。
[1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作者简介
周 萍 中共汉中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为政府治理与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