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4版
荀子思想的乡村振兴价值研究
邱君帝
    荀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历史颇具影响,对实现乡村振兴富有启示价值。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德思想研究”(21CZDJ14)
◎临沂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荀子思想的乡村振兴价值研究”(2023LX445)
  荀子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多方面的启示作用,其富国观、自然观、人性观、政治观、裕民观等对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富有价值。深刻研究荀子思想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可以提供多维度的思想借鉴与思路创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荀子思想对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能够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深入研究荀子思想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有助于丰富对荀子思想的研究,拓展其乡村振兴的研究视角,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荀子思想与乡村振兴概述
  作为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荀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历史颇具影响,对实现乡村振兴富有启示价值。
  (一)荀子思想概述
  荀子,战国晚期赵国人,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其思想集先秦时代百家思想之大成,对中国历史颇具影响,被尊为“后圣”。立身儒学的荀子,批判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富国裕民”经济观、“天人相分”自然观、“化性起伪”道德观、“所积而致”成圣观、“礼仪之治”历史观等。荀子继承儒家亲民爱民思想,要求统治者不误农时、强本节用,反对横征暴敛与奢侈浪费,实现“上下俱富”。他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人道”学说,认为天道自然、天行有常、天人相分,强调自然界和人类各有其规律和职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制天命而用之”实现人定胜天。荀子否定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主张性恶论,认为善是后天教化的产物,由此而特别重视“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作用和“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使“涂之人可以为禹”。他提出“名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主张社会分工;在国家治理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思想和厚今薄古的“法后王”学说,开启后世外儒内法的治国方略。
  (二)乡村振兴概述
  乡村能否振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党的二十大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包括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