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7版
提升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中国故事”的英文教材,将有助于积累更多的“中国故事”及其英文表达,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能力,解决其“不知如何说”的问题。其次,转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造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语境,教师从价值观、立意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对学生讲述的故事进行点评和改进。比如,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讲到环境相关主题时,课前可安排学生查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美国先加入再带头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原因以及中国提出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并完成一段关于应对全球环境治理之中国方案的英文口语汇报。最后,讲好中国故事,更需讲对中国故事。在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时,语言的正确性需要教师严格把关,否则容易使学生因为语言不过关而掉入陷阱,被西方不怀好意的人利用。例如,在涉及到中国近代史时,学生很容易按英文表达习惯把抗日战争说成 “Anti-JapaneseWar”,但这种译法中“Anti-”表示反对,会被误解为是“反对日本”或“反对日本人”,甚至还可能被理解为“对日本主动发起攻击”,从而歪曲历史。教师在面对这种表达时,应向学生清晰讲述“抗日战争”含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正确表述应为“the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Aggression”,强调其中的“Aggression”表示侵略,“Resistance”表示抵抗,西方背景的聆听者才可能明确战争中的正义方和侵略者各指什么,这种译法才能正确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正当及正义性。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讲中国故事的能力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对外传播的过程,具有明显的跨文化传播特征。因此,必须以跨文化的方式来讲中国故事,才能让故事聆听者听懂和理会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否则就容易导致说话者的意思被误解。这就要求故事讲解者首先要具有跨文化的思维,懂得在对外传播故事时需以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而不是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讲解,即用说话者导向和基于语言的沟通方式,而不是用聆听者导向和基于语境的沟通方式进行跨文化传播。[7]其次需要故事讲解者具备跨文化传播的技能,而这就需要故事讲解者提前了解故事聆听者的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才能以对方“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来传播好中国故事。
  目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已被大多数高校写入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所以,大学英语教师需转换教学理念,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传授学生跨文化交际原则和国家形象建构策略;在讲述“中国故事”时应采取描述性和非评价性立场,避免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造成传播失误乃至文化冲突。比如:在翻译“‘一带一路’倡议”中“倡议”一词时,考虑聆听者的接受度和国家形象,一般将其翻译为“Initiative”而不是“Strategy”。除大学英语教师之外,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传播意识和素养,在给学生讲授“中国故事”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在对外传播时的讲述方式。比如,在给外国人阐述“一带一路”时,不能采用在国内宣传时的角度和语气,将其描述为“国家顶层战略”和“劳动力、产能转移”,而应从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和对方获益的角度进行讲解。
  参考文献
  [1]赵靓、杨天华:《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研究》,载《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29):153-156页。
  [2]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李云雷:《如何讲述新的中国故事》,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王晚英:《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思想的生成逻辑与主要内涵》,载《新闻研究导刊》,2019(01):25-26+28页。
  [6]刘云起、王美玲、张晓文:《文化传播视阈下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研究》,载《海外英语》,2022(16):195-196页。
  [7]庄恩平、陆婷婷:《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范式》,载《对外传播》,2016(10):43-45页。
  [8]郑兰淼:《英美文化课程中的“课程思政”路径研究》,载《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20(03):26-28页。
  [9]王霞、夏国坤:《高等数学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范例教学》,载《大学数学》,2013(06):150-152页。
  [10]许洪巧:《输入理论与二语习得综述》,载《考试周刊》,2007(51):68-69页。
  作者简介
  高 倩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