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学院建设路径研究
“产、学、训、研、创”相辅相成有着积极作用,也对建设工匠学院分院奠定了良好的产教融合基础。
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浙工贸的轻工工匠分院,建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长三角眼视光技术职教联盟、眼镜产业学院、轻工产品舒适度研究中心、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省级VR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温州市时尚研究院、温州市瓯塑艺术研究院、温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等系列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同时,还拥有丰富的企业合作资源,是与浙江大光明眼镜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发起成立浙江省眼镜商会并担任副会长单位;同时担任中国皮革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浙江省眼镜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温州市工业设计协会秘书长单位,温州市眼镜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等,共同参与眼镜行业标准、制鞋工职业标准制定等行业事务,实现与行业企业水乳交融。
2、专业教学经验丰富,实践教育基础良好
与其他企业建设的工匠分院相比,得益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属性,高职院校在工匠学院的建设上有着良好的教学基础,配备有专业知识充足、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并在日常的教学和专业建设中,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教学成果,技能人才培养空间也比较充足。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轻工工匠分院,以眼视光技术专业、鞋类制造与工艺专业和区域非遗传统技艺中心为基础,在以往的教学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学校共建成国家精品专业1个、国家骨干专业1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2个;拥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市、院级精品课程12门,引领专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在校企合作的带动下,由省级教学名师、教育部轻工行指委产业导师、温州市高技能领军人才、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国赛裁判、省、市工艺美术大师、浙江工匠和浙江青年工匠、温州市技术能手等具有工匠引领技能的校内师资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工匠、企业高级技师和技师组成的校外师资队伍,共同凝练行业“三把火”精神,并融入课程思政,将“工匠精神”、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为相关产业培养新型工匠人才。
3、区域产业契合度高,区域文化融合深
浙江省工匠学院设立的几大工匠分院,与浙江省产业特色高度契合。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轻工工匠分院为例,轻工工匠分院,建立于浙江省温州市,紧密结合温州市“5+5+N”产业链中五大特色优势制造业之一的制鞋业,充分把握住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同时,温州市是全国五大眼镜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中国眼镜生产基地”“国家级眼镜产业质量提升示范区”“省级眼镜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三张金名片;温州也是“百工之乡”,以“瓯文化”为代表的非遗传统文化项目近几年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瓯越非遗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深深根植在非遗技艺传承人身上,也由他们将这种“工匠精神”通过教学方式,传播给一批又一批的传统文化接收者。
高职院校建设工匠学院面临的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在建设工匠分院的基础上有着较为成熟的条件,但也不得不承认,筹备建设工匠分院,也有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1、工匠学院建设制度尚不完善,运营模式规划尚不明晰
浙江作为民营企业大省,与其他省在建设工匠学院目标和基础都不尽相同。浙江许多龙头企业,拥有制定国家标准的能力和实力,但目前面临的困境是,占据大比例的中小企业没有相应的这种能力和实力,也没有经过相关培训同步最新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水平,缺少师资力量。就此来说,怎样建立一套全链条、全方位的匠才培育体系、怎样协同发展,让更多产业工人可感可享,是浙江省工匠学院建设要破解的两个难题。
因此,浙江省工匠学院不能照搬外省工匠学院的建设制度,要结合浙江实际,创造出一套全新的工匠学院建设模式,这是当前面临的一大困难。
2、工匠培养标准尚不明确,缺乏统一的认定资质
早在201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分步取消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比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轻工工匠分院的鞋类制造与工艺专业,在2019年之前实行的是专业与职业资格“制鞋工”对接,要求学生在职业教育学时中考取该项职业资格证书。这种以往受国家权威机构认可的职业资格证,能够帮助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取得较好的竞争实力。
2019年之后,鞋类制造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已不再将“制鞋工”作为社会认可度高的证书进行列举,转而加入了“1+X鞋类设计与制作中级工”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定机构以企业或行业非政府管理机构居多,其权威效力大打折扣。企业间的竞争性反而让学生拿到的“1+X”证书不受竞争企业的认可,即使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浙工贸的轻工工匠分院,建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长三角眼视光技术职教联盟、眼镜产业学院、轻工产品舒适度研究中心、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省级VR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温州市时尚研究院、温州市瓯塑艺术研究院、温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等系列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同时,还拥有丰富的企业合作资源,是与浙江大光明眼镜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发起成立浙江省眼镜商会并担任副会长单位;同时担任中国皮革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浙江省眼镜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温州市工业设计协会秘书长单位,温州市眼镜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等,共同参与眼镜行业标准、制鞋工职业标准制定等行业事务,实现与行业企业水乳交融。
2、专业教学经验丰富,实践教育基础良好
与其他企业建设的工匠分院相比,得益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属性,高职院校在工匠学院的建设上有着良好的教学基础,配备有专业知识充足、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并在日常的教学和专业建设中,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教学成果,技能人才培养空间也比较充足。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轻工工匠分院,以眼视光技术专业、鞋类制造与工艺专业和区域非遗传统技艺中心为基础,在以往的教学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学校共建成国家精品专业1个、国家骨干专业1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2个;拥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市、院级精品课程12门,引领专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在校企合作的带动下,由省级教学名师、教育部轻工行指委产业导师、温州市高技能领军人才、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国赛裁判、省、市工艺美术大师、浙江工匠和浙江青年工匠、温州市技术能手等具有工匠引领技能的校内师资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工匠、企业高级技师和技师组成的校外师资队伍,共同凝练行业“三把火”精神,并融入课程思政,将“工匠精神”、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为相关产业培养新型工匠人才。
3、区域产业契合度高,区域文化融合深
浙江省工匠学院设立的几大工匠分院,与浙江省产业特色高度契合。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轻工工匠分院为例,轻工工匠分院,建立于浙江省温州市,紧密结合温州市“5+5+N”产业链中五大特色优势制造业之一的制鞋业,充分把握住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同时,温州市是全国五大眼镜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中国眼镜生产基地”“国家级眼镜产业质量提升示范区”“省级眼镜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三张金名片;温州也是“百工之乡”,以“瓯文化”为代表的非遗传统文化项目近几年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瓯越非遗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深深根植在非遗技艺传承人身上,也由他们将这种“工匠精神”通过教学方式,传播给一批又一批的传统文化接收者。
高职院校建设工匠学院面临的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在建设工匠分院的基础上有着较为成熟的条件,但也不得不承认,筹备建设工匠分院,也有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1、工匠学院建设制度尚不完善,运营模式规划尚不明晰
浙江作为民营企业大省,与其他省在建设工匠学院目标和基础都不尽相同。浙江许多龙头企业,拥有制定国家标准的能力和实力,但目前面临的困境是,占据大比例的中小企业没有相应的这种能力和实力,也没有经过相关培训同步最新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水平,缺少师资力量。就此来说,怎样建立一套全链条、全方位的匠才培育体系、怎样协同发展,让更多产业工人可感可享,是浙江省工匠学院建设要破解的两个难题。
因此,浙江省工匠学院不能照搬外省工匠学院的建设制度,要结合浙江实际,创造出一套全新的工匠学院建设模式,这是当前面临的一大困难。
2、工匠培养标准尚不明确,缺乏统一的认定资质
早在201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分步取消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比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轻工工匠分院的鞋类制造与工艺专业,在2019年之前实行的是专业与职业资格“制鞋工”对接,要求学生在职业教育学时中考取该项职业资格证书。这种以往受国家权威机构认可的职业资格证,能够帮助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取得较好的竞争实力。
2019年之后,鞋类制造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已不再将“制鞋工”作为社会认可度高的证书进行列举,转而加入了“1+X鞋类设计与制作中级工”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定机构以企业或行业非政府管理机构居多,其权威效力大打折扣。企业间的竞争性反而让学生拿到的“1+X”证书不受竞争企业的认可,即使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