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95版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审美观教育的价值意蕴、核心内容及实践路径
张丽娜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研究”(项目编号:2022BKS032)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新时代大学生生态审美观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21624B)
◎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科博士专项项目“基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大学生生态审美素养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18709)
◎南阳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教研项目“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融共生’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2-JXYJYB-55)
  树立生态审美观是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大学生生态审美观教育关乎大学生能否成为审美生存时代新人,也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大学生生态审美观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于开展马克思唯物实践观教育、生态和谐为美的审美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追求诗意栖居生存状态,并从教师和学生审美素质“双重锻造”、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双向激越”、主体间性关系与环境审美“共同构筑”等方面推进高校生态审美观教育实践。

  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工具理性膨胀、精神疾患蔓延,促进人类深刻审思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并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以保护人类的绿色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学生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高素质人才,其能否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束缚,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观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生态审美观作为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不仅是大学生正确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前提,也是大学生追求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合一的诗意栖居生存状态的思想基础。如何有效地引导大学生以马克思唯物实践观和生态审美观作为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方法论,从“整体性”“生成性”“圆融性”的视域看待和体悟自然的美,并以生态和谐美作为人生的追寻,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
  大学生生态审美观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生态审美观教育是培育审美生存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审美生存时代新人是“以审美的世界观作为生存的根本原则,摆脱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束缚,以亲和系统、普遍共生的态度同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处于一种协调一致的审美状态”。[1]培育审美生存时代新人是生态文明新时代育人的重要面向,更是为共产主义社会培育生活的艺术家。“生活的艺术家”是马克思曾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导致人的审美异化,“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2]并提出对人的异化的积极扬弃,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艺术家”体现了扬弃异化及绽放生命活动自由、自觉的本性,也即是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人成为以艺术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对待自然的生活的艺术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教会我们的青年学生追求美好的生活,走向审美生存,成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处于协调一致的“艺术家”的使命。而生态审美观教育是通过美育教育的方式改变大学生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生存观念,促进他们以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追求美好生存,从而走向审美生存。
  (二)生态审美观教育是生态德性养成的情感底蕴
  生态德性表现为人对自然、世界及个人的生态状态的追求和关系上升到一种自由自觉的境界。具有生态德性品质的“生态人”,对他们而言,自身来自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