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生态审美观教育的价值意蕴、核心内容及实践路径
大学生生态审美观教育关乎大学生能否成为审美生存时代新人,也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
生态德性的养成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的诞生及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必由之路。生态德性的养成作为一种德性意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德性品质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简单地通过理论的灌输及理性的认知,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的体验,而内化为自身的体认。因为,人与人、人与事物建立链接的重要方式是情感。只有经过情感的体验才能使理性认识进入人的内心。而生态审美观教育是通过审美情景的创设和体验,使主体融入自然中,与自然实现浩然同流、生命共融、情感共振。当情感共融发生,个体才能与自然产生合一的体验,进而将爱护自然、关怀他人上升到一种自由自觉的内在状态,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体悟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来自自然,并从真正意义上关爱、亲和自然,使个体道德在经由生态美的濡养而升华至我与你的合和共生的生态德性品质。
(三)生态审美观教育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对工业文明发展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割裂的扬弃和超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愿景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矛盾真正的解决、是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合一。恩格斯强调,历史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是由社会中的无数个人思想素养、价值观念及行为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建造者和见证者,其思想素质、审美价值取向及行为习惯等合力共同影响着现代化的建设。而审美是一种不借助外力而发自内心的情感力量,是人自觉自愿的内在要求。为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审美观教育,帮助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价值观念及审美取向,进而影响其行为,从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助力。
大学生生态审美观教育的内容
(一)以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构建的唯物实践观教育为基础
生态审美观教育作为引导大学生形成以亲和系统、普遍共生的态度同自然处于一种协调一致的审美观,与其他审美观教育的区别在于对美的认识上更加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美,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和情感。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之美的认知是以培育大学生的唯物实践观的认识为前提的。马克思强调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唯物实践观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无限掠夺的价值取向,从实
生态德性的养成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的诞生及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必由之路。生态德性的养成作为一种德性意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德性品质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简单地通过理论的灌输及理性的认知,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的体验,而内化为自身的体认。因为,人与人、人与事物建立链接的重要方式是情感。只有经过情感的体验才能使理性认识进入人的内心。而生态审美观教育是通过审美情景的创设和体验,使主体融入自然中,与自然实现浩然同流、生命共融、情感共振。当情感共融发生,个体才能与自然产生合一的体验,进而将爱护自然、关怀他人上升到一种自由自觉的内在状态,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体悟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来自自然,并从真正意义上关爱、亲和自然,使个体道德在经由生态美的濡养而升华至我与你的合和共生的生态德性品质。
(三)生态审美观教育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对工业文明发展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割裂的扬弃和超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愿景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矛盾真正的解决、是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合一。恩格斯强调,历史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是由社会中的无数个人思想素养、价值观念及行为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建造者和见证者,其思想素质、审美价值取向及行为习惯等合力共同影响着现代化的建设。而审美是一种不借助外力而发自内心的情感力量,是人自觉自愿的内在要求。为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审美观教育,帮助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价值观念及审美取向,进而影响其行为,从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助力。
大学生生态审美观教育的内容
(一)以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构建的唯物实践观教育为基础
生态审美观教育作为引导大学生形成以亲和系统、普遍共生的态度同自然处于一种协调一致的审美观,与其他审美观教育的区别在于对美的认识上更加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美,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和情感。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之美的认知是以培育大学生的唯物实践观的认识为前提的。马克思强调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唯物实践观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无限掠夺的价值取向,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