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生态审美观教育的价值意蕴、核心内容及实践路径
学生的生态审美观和生态审美素养的提升是生态文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培育真善美统一的时代新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师生生态审美主体间性关系的构筑。生态审美关系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达到动态平衡、完整统一、和谐一致的关系。思政课教学生态审美关系是师生和谐融洽、自由愉悦的亲密关系,以无功利的态度对待自身及他人,本质上是人与世界的一种原初关系诉求和人性的表现,“回到人自身”,领悟自身作为本真存在,感受与世界中的他人的亲密关系。生态审美关系中师生构成共生体,彼此成为审美对象,相互肯定、相互欣赏,相互悦纳。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提倡教育中主体间性关系的建立,他认为教育是人与人的对话,任何中断这种你我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思政课教学中师生主体间性关系是生态审美意义上的关系,是学生与教师和谐共在,彼此肯定赏识。生态审美主体间性关系构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理解关心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共享情感体验,并以主体间性关系促发学生审美精神的生长。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生态审美创设。大学生生态审美观教育是帮助其改变内在的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和人生选择。而环境在人的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创设生态美的环境,使环境呈现生态美特性,能够滋养感受美、向往美、追求美的灵魂。教育环境的生态审美创设是教师和学生审美意愿的显现过程,也是环境显现审美和教育价值的过程。在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师生能够将自身对生态美的认知和体验融入到环境的创设中,而创设后的环境又能够使学生获得生态美感体验,进而认同教育内容并进一步践行生态创美实践。校园环境的生态美的特性对学生的心灵起到浸润的作用。诗意教育氛围的营造能够让学生在感受教育真理性的同时体悟教育内含的生命力之美,进而激越学生内在对生命和生活的热情,对生态美的热爱和追求。
结 语
马克思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成为现实的诉求。美好生活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水青山的生态美,也是在物质极简中所体验到的和谐宁静的美。人民是寻美、创美、达美的创造者和建设者,为此,新时代生态审美观的教育尤为重要,它是开创美好生活的观念基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育教育,强调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学生的生态审美观和生态审美素养的提升是生态文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培育真善美统一的时代新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学会生存,重要的是要做到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统一、理性观念与艺术精神的和谐统一,学会审美的生存,努力成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贡献者和主力军。
参考文献
[1]曾繁仁:《审美教育:一个关系到未来人类素质和生存质量的重大课题》,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2][3][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李西建:《马克思生态审美观的理论意蕴与启示》,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9)。
[6]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万光侠、张九童:《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思想政治范式转换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8]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作者简介
张丽娜 南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
首先,师生生态审美主体间性关系的构筑。生态审美关系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达到动态平衡、完整统一、和谐一致的关系。思政课教学生态审美关系是师生和谐融洽、自由愉悦的亲密关系,以无功利的态度对待自身及他人,本质上是人与世界的一种原初关系诉求和人性的表现,“回到人自身”,领悟自身作为本真存在,感受与世界中的他人的亲密关系。生态审美关系中师生构成共生体,彼此成为审美对象,相互肯定、相互欣赏,相互悦纳。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提倡教育中主体间性关系的建立,他认为教育是人与人的对话,任何中断这种你我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思政课教学中师生主体间性关系是生态审美意义上的关系,是学生与教师和谐共在,彼此肯定赏识。生态审美主体间性关系构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理解关心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共享情感体验,并以主体间性关系促发学生审美精神的生长。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生态审美创设。大学生生态审美观教育是帮助其改变内在的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和人生选择。而环境在人的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创设生态美的环境,使环境呈现生态美特性,能够滋养感受美、向往美、追求美的灵魂。教育环境的生态审美创设是教师和学生审美意愿的显现过程,也是环境显现审美和教育价值的过程。在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师生能够将自身对生态美的认知和体验融入到环境的创设中,而创设后的环境又能够使学生获得生态美感体验,进而认同教育内容并进一步践行生态创美实践。校园环境的生态美的特性对学生的心灵起到浸润的作用。诗意教育氛围的营造能够让学生在感受教育真理性的同时体悟教育内含的生命力之美,进而激越学生内在对生命和生活的热情,对生态美的热爱和追求。
结 语
马克思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成为现实的诉求。美好生活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水青山的生态美,也是在物质极简中所体验到的和谐宁静的美。人民是寻美、创美、达美的创造者和建设者,为此,新时代生态审美观的教育尤为重要,它是开创美好生活的观念基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育教育,强调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学生的生态审美观和生态审美素养的提升是生态文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培育真善美统一的时代新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学会生存,重要的是要做到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统一、理性观念与艺术精神的和谐统一,学会审美的生存,努力成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贡献者和主力军。
参考文献
[1]曾繁仁:《审美教育:一个关系到未来人类素质和生存质量的重大课题》,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2][3][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李西建:《马克思生态审美观的理论意蕴与启示》,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9)。
[6]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万光侠、张九童:《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思想政治范式转换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8]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作者简介
张丽娜 南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