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08版
羌年:云朵上的民族纳吉纳鲁
    羌山羊皮鼓舞

的猛兽,驱除邪恶,以感谢神灵赐予他们丰收和幸福。祭品就是羊、牛、粮食等等。祭祀结束后,村寨的男人们继续抬上祭品由释比带领着上山祭神,祭祀山神的仪式结束后再抬着神的象征白石,与族人们一同遍游全寨。
  在祭祀山神的过程中,村寨里的青壮年手执羽毛,唱歌跳舞以娱神。这种多用于祈求丰收的祭祀舞蹈,来源于古西羌风俗。舞者戴凤、狮、虎、豹、牛、羊、猪等面具,以凤领头碎步入场。舞蹈中有传统的套路动作,分“充柱”“甘柱”“央柱”三套,以鸟为祭。此种遗风在茂县和汶川县羌族中仍有流传。
  整个祭祀仪式结束后,各家各户还要蒸“瓦达”(一种用荞面包肉和豆腐做成的三叉形大蒸饺),有的还用麦面做成牛、羊、鸡、马、狗等各种形状的彩色祭品,以祭祀祖先和天神。有的人家在墙壁画上“万”字格,表示庆祝人畜兴旺,庄稼丰收。全寨的人们都带上祭品、咂酒和食品出门,于神林中围坐吃煮熟的羊杂羊肉,豪饮咂酒。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青壮年男子还在彩色腰带上插一支两尺多长的油竹管,内装三根锦鸡长翎。次日,设家宴,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
  此外,有的地方还会进行一些特殊的习俗,如“打油火”“抛沙子”等。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驱赶邪恶势力,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羌笛悠扬 咂酒飘香
  羌年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这个年节留存了羌族人生产生活、祭祀娱乐等各方面的活性资料,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研究羌族历史、文化、民俗、社会各方面极具学术价值。
  羌年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节日。这一天,人们走出家门,欢聚一堂,同庆丰收,共度佳节,气氛喜庆而热烈,仪俗古朴而隆重。羌年是集祭祀、文学、历史、宗教、建筑、伦理、哲学、民俗、歌唱、舞蹈、技巧表演、知识传授、服饰、羌餐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是对羌文化个性特色的多角度呈现。
  在羌年期间,娱乐就是从吃筵席开始。羌族人会进行一些美食的制作和分享。他们会制作传统的羌族糕点和饮品,如“羌饼”,又称“月亮馍馍”和“太阳馍馍”,还要喝青稞酿制的咂酒。当然,更少不了大铁锅炖羊肉以及洋芋糍粑,酸菜搅团等。这些美食不仅口感独特,而且寓意深刻。
  全寨青壮男子汇同老人组成庆吉队伍,载歌载舞到每家每户祝贺,并由老人领唱,众人合唱喜庆歌。有的则汇聚寨子坝中,欢跳沙朗,畅饮咂酒;也有的相邀家中,围着锅庄火塘跳舞唱歌,尽兴方休。过年期间,无论到哪家,主人都会摆上肥而不腻、香滑可口的猪膘肉和洋芋糍粑款待客人,并劝饮咂酒或白酒,咂酒又称为“杆杆酒”,酿造发酵的美酒装在大酒坛里,插上中空的箭竹杆,全村老少对着竹竿吸食美酒。每家每户热情备至,足可领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的羌家古风。
  羌族都擅长舞蹈。舞蹈是羌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羌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羌族民间舞蹈由于其民族独有的宗教特点,多带有祭祀、祈福的活动目的,所以分类很多。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羌族羊皮鼓舞。2023年10月18日,在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3岁的羌族羊皮鼓舞表演者小耶格,依靠长辈口传心授,将“踮跳步”“蹉跳步”“商羊腿跳转步”等典型的羊皮鼓舞动作表演地得心应手,引人注目。
  羌族羊皮鼓舞羌语称为“莫恩纳莎”或“布滋拉”,主要流行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的龙溪、雁门、绵篪等地,而以龙溪乡阿尔村的巴夺寨最为典型。据文献记载,羊皮鼓舞原是羌族“释比”做法事时跳的一种宗教舞蹈,后逐渐演变为民间舞蹈。羊皮鼓舞一般在农历二月的还愿会、四月的祭山会或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