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5版
来自壮乡的新春祝福
文丨唐 娟 何 颖 图丨梁汉昌
    农历腊月底,壮族人家都要准备粽子、米花、粑粑等糯食,用来祭祀祖先、接待亲友,欢度佳节。

  地处南疆的广西各族人民的春节,作为农历新年,是广西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是一个集辞旧迎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共享饮食为一体的民俗节日,已成为维系各民族情感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春节起源于早期人类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秦汉时期传入广西,逐渐成为广西各族人民共同的节日。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各民族相互交流、交往,文化互学互鉴,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春节习俗。
  迎 新
  广西传统春节共同主题是辞旧迎新、拜神祭祖、驱邪禳灾、祈求丰年,与汉族大致相同。在传承发展中因地域文化、民族习性不同,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壮族的迎新年活动,从正月初一至十五,以初一至初五最为热闹,正月十五各家吃了专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后即告“散年”,意味着年已过完。广西传统春节保留了与汉族相同相似的习俗,送灶王、扫屋、买年货、贴春联、贴门神、吃年夜饭、拜神祭祖、守岁、放鞭炮、拜年、舞龙舞狮、吃汤圆等。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进入迎接春节的准备工作,农活暂停,外地同胞赶着回家。腊月二十三祭奉灶王,祈求家人平安,生活美满。同时,各家修建新灶,打扫卫生,清洗衣物、被褥和各类餐具。送完灶神后,家家户户又忙碌着杀年猪、包粽子、做年糕、打糍粑、炸油果、做米花糖等,准备好春节期间招待客人、自家美食和走亲访友的礼品。
  在壮族地区,有无鸡不成宴之说。年三十晚(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月小为十二月二十九日也叫“年三十晚”)最为隆重,家家户户杀大阉鸡,并备有鱼、肉、虾等,成为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种类丰富数量多。年夜饭及春节期间,与汉族吃饺子不同,壮族过年要吃年粽和年糕,民间流传“没有粽子不算过年”的俗语,年糕音似 “年高”,有吉祥如意的寓意。吃年夜饭前,各家各户要先祭拜祖先诸神灵,年夜饭要有剩余,以示“年年有余”,来年五谷丰登、米食充足。年夜饭所剩的饭菜越多越好,象征着来年丰衣足食,生活越来越好,越过越红火。年夜饭后全家围炉而坐、叙旧话新,通宵不眠,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称“守岁”为“守鸡嘴”,当晚各家留有火种,称“波肥”(火父),在一根耐烧的大硬木一端系上小粽子,另一端则插入灶灰中使其燃烧而不熄灭,直到初三或十五,寓意子孙万代,烟火不断。也有人家在院里彻夜燃烧一堆火,名曰“迎新火”,期盼新的一年日子红红火火。零点前,将自家神龛上的香灰倒净,用纸包好,拿到村边的墙上安放,名为“送祖宗”。
  在新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燃放爆竹除旧迎新。壮族同胞焚香点烛,在神台上摆放好猪肉、鸡、粽子、米酒等祭品,燃放鞭炮,以争得先响头炮为荣,放炮时,夹有十二个大炮,如十二炮全响,寓意全年大吉。有的壮家妇女则提着竹筐,挑着水桶,手持三柱香,争先去挑新水,将红纸包好的钱币作为利是投放在水里,挑回新年里的第一担水,认为新水是最干净的水,煮成姜糖茶,老人饮用后能健康长寿,小孩喝后能聪明伶俐,妇女喝后能添子添福。为此,壮族妇女常以抢到第一个打水为吉利。有的地方,妇女们还在河边路边挑拣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