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9版
陕南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紫阳县城镇空间格局图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县城品质提升,提升集镇发展水平,建设特色精品集镇,完善互联互通要素,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构建“一核两带多点”的城乡发展格局,“一核”即城关及蒿坪、向阳副中心一体联动发展核,“两带”即打造沿包茂高速重点城镇发展带(麻柳、毛坝、高滩、高桥镇)和沿汉江(G541)重点城镇发展带(汉王、双安、焕古、洞河、洄水镇),“多点”即双桥、界岭、东木、红椿、瓦庙镇。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合理规划县域内交通布局,建设县城至向阳快速干道、县城至蒿坪隧道,提升县镇道路等级,实现5分钟到向阳、10分钟到蒿坪,1小时内到重点镇;在镇区规划设置商业服务与休闲娱乐设施,打造中心村至最近镇区30分钟商业圈;合理设置学校、卫生院、邮政快递等市政服务网点,支持有条件的镇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充分运用数字信息技术,构筑县域内实时信息链接、数据处理及跨域协同能力,提高县域内远距离协同办公、网上购物、在线娱乐、远程教育和医疗水平,缩小城乡之间数字鸿沟,提升生活圈层内联外延紧密程度。
  2、坚持以人为本,让农民在城乡间可进可退。
  持续深化搬迁后扶工作,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保障进城入镇群众在户籍转留、地林经营、权益保障、产业发展等方面自愿选择,使其在城乡之间可进可退、自由流动,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携手奔向共同富裕。
  按照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鼓励引导搬迁群众向安置区转移户籍,实行“自由迁移”无“门槛”落户政策,对暂未迁移户口的群众实行过渡性政策,实行居住证制度管理,发放“居住簿”,确保搬迁群众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权益权利。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将户籍迁入安置地的群众,实施一次性奖补政策。
  按照“原籍管理地和林,安置地负责房和人”的原则,迁出地负责确保搬迁群众原有承包地依法享有的承包权益不变,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其他惠农益贫政策权益不变,继续按规定享受迁出地承包地山林地补贴补偿政策。对整体搬迁区域,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产业合作社统一流转开发。对零星搬迁户的耕地、林地,鼓励通过转让、互换、转包等方式自行流转,或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社等统筹流转开发,促进群众多渠道增收。保障搬迁群众选举、被选举和参与监督管理、协商议事等民主权益。盘活重点镇和交通要道教育医疗资源,解决“上学难”“就医难”问题。
  3、坚持产业支撑,增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
  聚焦富硒食品、秦巴医药、文旅康养、修脚足浴四条产业链,通过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展劳动力全员培训、加快安置点产业培育和发展、引导和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盘活闲置资源等措施,积极推动群众增收致富。推动产业链建链补链延链,加快构建企业集聚、项目集合、产业集群、要素集约、创新集成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富硒食品产业链方面,打造以富硒茶为主的“硒+X”产业体系,强化与省市级富硒食品产业链对接,持续锻长板、补短板、扩面板。坚持茶叶首位产业不动摇,抓好优势核心茶区巩固和低产茶园改造,建立良种选育基地。持续开展茶叶经营主体提等升级、梯次培育、递进发展。构建“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建立发布“绿、红、白”产品标准体系,组建茶业产业联盟,做大做强“链主企业+产品标准+加工企业+统一营销”模式。加强紫阳富硒茶品牌整合推广,不断增强竞争力、影响力和辨识度。
  在秦巴医药产业链方面,围绕“固上游、培中游、育下游”,以“链主”企业连基地、带农户、接市场、提效益,着力构建全链条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县。建设中药种植加工生产基地,培育壮大“链主”企业,推动中京岭行产业园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做强“秦巴医药”品牌。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本土中药材标准认证,支持企业加大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