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2版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教师职后培训的困境与实践路径
金 珊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了乡村教师新的历史任务,对乡村教师提出了培育振兴人才、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文明生活和提升治理水平等要求。但当前乡村教师培训存在内容针对性不强、方式单一、考核评估欠佳等困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教育振兴。针对困境,提出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注重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完善培训考核评估制度等路径,以更好地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乡村教师则承担着振兴乡村教育的重担,只有高素质的乡村教师才能更好促进乡村振兴。而教师培训则是提高乡村教师队伍质量的主要渠道,因此要充分利用教师培训助推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教育振兴,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
  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教师提出的时代要求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作为新乡贤乡村教师发挥着示范和带动作用,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了乡村教师新的历史使命,也对乡村教师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一)培育乡村振兴人才
  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处于核心与关键地位,而教育振兴则是实现人才振兴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保证。第一,结合乡村教育实际,培养振兴人才。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不仅给乡村儿童传授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有技术的人,还肩负着面向广大乡民传播现代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其劳动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任,[1]以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第二,增强乡村学生服务乡村建设的意愿,留住振兴人才。不少乡村学生崇尚离土教育,希望通过教育能够在大城市扎根生活,建设家乡的意识淡薄。乡村教师除了积极研发具有乡村地区特色的校本课程,还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深乡村学生对乡土优秀文化资源的感知,培育他们对乡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2]
  (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
  乡村教师要通过课堂与课后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乡村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将保护、利用、传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参与舞狮、锣鼓等传统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向家长和周围乡民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义以及重要性,培养学生和乡民关于保护、利用、传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主动意识。
  (三)丰富乡村文明生活
  乡村振兴必须改变群众落后思想,弘扬乡村文明社会风尚,为广大乡民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一方面,乡村教师可以结合各自学校的学生特点,开展乡村音乐文化课堂、乡村美术文化课堂等,满足乡村学生对艺术和美的追求,也可以利用课后服务或课外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进而推动乡村全民阅读,提高乡民科学文化素养,提升乡民的文化自信和提升乡村文化建设水平。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各种积极向上的宣传、表演活动转变乡村地区落后的生活习俗,潜移默化地使乡民接受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社会风尚。除了带领乡村学生开展文艺演出活动,如话剧表演、广场舞等,还可以开展基层体育活动,从而真正丰富乡民的生活内容。
  (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乡村教师对于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