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3版
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刘欢欢 牛小童 管 强
  陕西高校众多,科教资源富集,高校作为科技成果的主要产出和贡献单位,承载着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与产业结合、实施过程环节、专业机构服务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结合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从中介机构建设、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力等方面针对性性提出相关对策,为促进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助推陕西加快建设科技强省贡献力量。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一流大学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高校作为科技成果的主要产出和贡献单位,承载着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作用,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高校服务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陕西拥有110多所高校,科教资源丰富,科研成果数量可观,产量一直位于全国前列。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近年来,陕西省开展了一系列“破题”之举,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立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在省内高校率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陕西高校的专利转化率,尤其是本地转化仍普遍偏低,多数“锁在深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高产出的科技成果并未能有效转化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贡献还有待提高,如何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向“生产线”,还需要深入研究。
  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总体概况
  根据2012-2019 年《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的结果分析,陕西创新能力排名已达到了全国中上游水平;“十三五”至今,陕西省高校获国家科技奖励共98项,位居全国第六;2022年,陕西省高校承担来自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2.6万项,金额62.63亿元,位居全国第四,高校无疑在陕西省科技创新发展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根据官方报告显示,2021年陕西省获得国家专利超过15000项,位居全国第11名,专利数量增长率为28%,2014-2021年专利平均增长率达18%。其中,高校是陕西省专利研发的重要贡献者,占57%,而高校的转化率只有4-5%。一边是专利数量的持续增长,一边是专利转化率的持续偏低,这与高校智力资源集中、科技成果丰硕形成了明显反差,为何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这样的“数据矛盾”值得深思研究。
  为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陕西省大胆创新改革,采取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出台《陕西省教育厅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陕西省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促进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更加畅通、创新创业环境更加开放和包容、资源配置更加精准有效。自秦创原建设启动以来,全省高校组织成果路演、校企对接等活动1600余场,校企签订技术合同金额约140亿元;率先在高校探索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并全面推广,让科技成果走出“深闺”,实现“小切口实现大突破”的示范作用。截至2022年底,实现了3449项科技高校科技成果实施转化,3.8万项高校科技成果实现了单列管理,完成了75所高校试点改革。同时,高校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在积极作为、快速行动。高校通过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技术研究所办公室,甚至大学科技园,负责开展学校专利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技术推广等工作。与此同时,部分高校通过尝试对校内或校外的高新技术进行风险投资或企业入股,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