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空心病”指的是人的内心空洞、精神空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遭遇“空心病”的困扰。“空心病”现象是不当的家庭教育、功利的学校教育和社会转型期问题在大学生中的集中体现。家庭教育应为学生奠定健康的心理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合力帮助学生寻找自我,真正做自己。只有学生健康成长,才能释放巨大的心理潜能,才能有原创性的思想和发明创造,社会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大学生中的“空心病”现象及主要特征
原北京大学徐凯文副教授在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中提出,大学校园存在“空心病”现象。他以北京大学学生为例,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提出了“空心病”是学生危机事件和心理问题背后的核心问题。大学生中非常优秀的学生得了貌似“抑郁症”,他们自称从未为自己活过,感觉到内心空虚,甚至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但是,抑郁症的治疗手段对这些学生不起作用,徐凯文副教授将这种现象称为“空心病”。
“空心病”现象一经提出,迅速在高校和学界引起热议。“与上世纪80年代‘潘晓讨论’中将青年价值观问题‘意识形态化’不同,目前的‘空心病’讨论则是将青年价值观问题‘社会问题化’。”[1]在徐凯文提出“空心病”之前,已有人用“空心”描述人的精神状态。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的诗歌《空心人》和中国诗人罗雨的诗歌集《空心人》分别刻画了现代人的焦虑、空虚和中国“80后”知识分子在精神方面的困顿。“空心病”指的是人的内心空洞、精神空虚。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吴玲在学术界关于“空心病”的现象描述和讨论的基础上,将“空心病”定义为:“青年群体由于缺乏支撑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系统,以至于无法对自我的生存境遇进行有效解释与应对的一种精神世界的贫瘠状态。”[2]
“空心病”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现兴趣减退、无愉快感,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空心病”与抑郁症相似,但是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对“空心病”无效,“空心病”的核心是意义感和存在感的缺失。
2、自我认同比较低。“自我认同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E·埃里克森提出并被用于青少年心理研究领域。他认为自我认同是青少年对自我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层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即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与协调一致。”[3]患有“空心病”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按照他人的逻辑和期待生活,虽然有良好的成绩表现,但是却不是自我的真正发展诉求,无法满足自己的真实心理需求。
3、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有“空心病”的大学生虽然通常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注重维系在他人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形象,但是,他与周围的人并未建立真正的情感链接,不能从社会关系中获得有效的慰藉。他们在获得优秀的学业表现和成就之后,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遭遇“空心病”的困扰。“空心病”现象是不当的家庭教育、功利的学校教育和社会转型期问题在大学生中的集中体现。家庭教育应为学生奠定健康的心理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合力帮助学生寻找自我,真正做自己。只有学生健康成长,才能释放巨大的心理潜能,才能有原创性的思想和发明创造,社会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大学生中的“空心病”现象及主要特征
原北京大学徐凯文副教授在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中提出,大学校园存在“空心病”现象。他以北京大学学生为例,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提出了“空心病”是学生危机事件和心理问题背后的核心问题。大学生中非常优秀的学生得了貌似“抑郁症”,他们自称从未为自己活过,感觉到内心空虚,甚至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但是,抑郁症的治疗手段对这些学生不起作用,徐凯文副教授将这种现象称为“空心病”。
“空心病”现象一经提出,迅速在高校和学界引起热议。“与上世纪80年代‘潘晓讨论’中将青年价值观问题‘意识形态化’不同,目前的‘空心病’讨论则是将青年价值观问题‘社会问题化’。”[1]在徐凯文提出“空心病”之前,已有人用“空心”描述人的精神状态。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的诗歌《空心人》和中国诗人罗雨的诗歌集《空心人》分别刻画了现代人的焦虑、空虚和中国“80后”知识分子在精神方面的困顿。“空心病”指的是人的内心空洞、精神空虚。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吴玲在学术界关于“空心病”的现象描述和讨论的基础上,将“空心病”定义为:“青年群体由于缺乏支撑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系统,以至于无法对自我的生存境遇进行有效解释与应对的一种精神世界的贫瘠状态。”[2]
“空心病”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现兴趣减退、无愉快感,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空心病”与抑郁症相似,但是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对“空心病”无效,“空心病”的核心是意义感和存在感的缺失。
2、自我认同比较低。“自我认同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E·埃里克森提出并被用于青少年心理研究领域。他认为自我认同是青少年对自我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层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即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与协调一致。”[3]患有“空心病”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按照他人的逻辑和期待生活,虽然有良好的成绩表现,但是却不是自我的真正发展诉求,无法满足自己的真实心理需求。
3、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有“空心病”的大学生虽然通常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注重维系在他人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形象,但是,他与周围的人并未建立真正的情感链接,不能从社会关系中获得有效的慰藉。他们在获得优秀的学业表现和成就之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