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7版
西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分析与展望
表1:西藏近三年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表1:西藏近三年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龙古村不少村民利用牲畜棚搬迁后留下的空地装扮起自家庭院,一些村民在庭前种花种草,有的则在后院种植苹果、梨子和核桃等经济果木,既美化了庭院,又利用庭院经济实现了创收。
  西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新形势
  西藏乡村振兴整体趋势向好发展,在取得成绩和总结经验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西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新局势。西藏经济存在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特殊性,西藏一、二、三产业结构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8.5%、37.7%、53.8%,一产长期居于产业末端,究其根本是农村经济总量增长有限和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呈现出供需矛盾紧平衡、新型经营主体距实现规模化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城乡发展差异显著等态势。
  (一)农业资源供需矛盾呈现紧平衡态势
  西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是产业支撑,农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支撑产业和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基础,农业均衡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西藏受高海拔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可用耕地面积有限,农业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农业不均衡发展日益显现。
  从供给角度看,2015-2022年西藏粮食产量稳步增长,2022年也是西藏粮食产量连续突破100万吨的第八年,但从其增长趋势来看,增长幅度并不大,增长幅度最大一次是2020至2021年间,粮食产量增长了3.28万吨,其余年增长量均未突破1万吨,粮食产量增长过于平稳。究其原因,一方面耕地质量偏低,西藏耕地面积680.57万亩,高标准农田422万亩,高标准农田率为62%,均低于浙江沿海地区及西部甘肃、青海等省份。另一方面科技水平较低,高产粮食及牲畜的研发和推广较低,尤其是推广度方面,高素质人才缺乏,普遍推广难度较大。
  从需求角度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业从业者转为非农业从业者。受收入因素影响,一部分年轻农村劳动力认为农业是“没前途”产业,更愿意投入在服务行业中,农民分化程度加深带来的转移性需求增加,同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带来的成长性需求也在增加,使得农业资源供需矛盾呈现出紧平衡的新态势。
  (二)现阶段的西藏新型经营主体距离规模化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我国主要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小农户普遍经营的弱质产业特性逐渐凸显,“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等问题亟需破解。为此,我国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西藏不断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022年全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分别达到165家、12015家、9264家。累计获批创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农业产业强镇18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5个。但西藏新型经营主体市场竞争力弱,企业发展主要依靠政策供给,现阶段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究其原因为农产品缺乏独特性及价格优势不明显使得经营主体市场竞争力弱,投资难、融资更难使得资金紧张,难以实现规模化目标,吸引和留住人才也是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城乡发展差异显著
  城乡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关系,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西藏城镇化率达到35.73%(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2年与202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06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城乡差异显著,人口基数不大是其制约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造成西藏城乡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收入方面。从西藏近三年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示(如表1),虽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但两者的基数差距过大,增长率上看较为可观,实际增长收入中城镇居民高于农村居民,只有当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增长率差额超过5个以上百分点,农村实际增长收入才能追赶上城镇居民实际增长收入。究其原因,西藏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中,财产净收入低,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财产净收入占比4.4%,对标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任务要求,从收入方面看实现共同富裕任重而道远。
  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西藏脱贫攻坚完成了消除贫困的艰巨任务,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兜底性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公共服务均等化既要追求总体上的均等化,更要注重精准化,西藏城镇,尤其是拉萨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