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商洛市柞水县朱家湾村深入挖掘当地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2023年以来,陕西全面落实“七大提升工程”,制定多项政策措施,支持重点帮扶镇(村)通过开展返乡创业等,激活内生发展动力,加快振兴步伐。全力抓好动态监测帮扶,将监测范围收入标准调整至7300元,累计纳入监测的7.5万户22.9万人全部落实精准帮扶措施,消除风险4.9万户15.5万人。统筹抓好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持续促进脱贫群众增收,1-11月发放小额信贷47.8亿元,支持10.2万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发展产业,推动脱贫人口外出务工221.1万人,公益性岗位安置21万人,截至11月底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6381元,同比增长14.7%。2023年前三季度,持续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全省监测对象实施精准帮扶措施,共进行7次常态化督帮、8次因灾防返贫调度;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共安排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49.5亿元,支持项目7452个。③
巩固衔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省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以礼泉县为例。礼泉县为保障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探索出“五个一批”工作法。
一是线上线下招聘一批。通过对大量园区、企业进行调研统计,深入挖掘并及时推荐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岗位,扎实开展就业专项招聘活动,共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21场,提供岗位25031个,达成用工意向1501人。
二是技能培训转移一批。截至2023年10月,共组织开展就业培训1237人(含脱贫劳动力1011人)。
三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加大失业保险参保扩面工作力度,引导更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并享受政策保障。
四是劳动维权化解一批。积极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全面受理农民工咨询举报投诉,及作出出回应。截至2023年10月,线上线下各类平台累计接收欠薪线索467件,协调责令支付工资线索287件,涉及农民工308人345.15万元。
五是公共就业服务一批。实行“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健全统筹城乡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乡村延伸,提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经办能力。④
(三)因地制宜挖掘特色产业链,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进程加快
坚持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链。大力培育苹果、蔬菜、茶叶、畜禽肉类、中药材5个千亿级产业链,乳制品、食用菌2个500亿级产业链,猕猴桃300亿级产业链,市级超百亿元农业全产业链达到24条、县级超10亿元农业全产业链达到125条。如宝鸡市陇县,抓住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的良好契机,确立了以县城为龙头、9个特色镇为支撑、25个示范村为样板的“1925”示范创建布局;围绕“羊乳、苹果、核桃、蜂蜜、食用菌”五大产业,培育“陇县五宝”特色农产品品牌,以点带面,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又如兴平市马嵬街道,立足当地文旅资源优势,开发杨贵妃墓、黄山宫道教文化体验地、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三大景区,持续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如商洛市柞水县朱家湾村,深入挖掘当地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共开放农家乐216家、民宿46家,全村80%以上的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2023年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2023年,陕西共认定44人为省级乡村工匠名师,通过典型认定,发挥示范作用,鼓励乡村传统艺人创新,进而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四)“多规合一”规范村庄规划,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步伐加快
2023年以来,陕西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抓手,突出规划引领,强化环境整治,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全省乡村建设工作有力有序推进。相继发布《陕西省2023年乡村建设工作要点》《陕西省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等文件,引导全省开展“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编制,西安市胡家庄村和榆林市郭家沟村入选自然资源部村庄规划优秀案例。
不断加大资金扶持。2023年乡村建设项目立项7500
2023年以来,陕西全面落实“七大提升工程”,制定多项政策措施,支持重点帮扶镇(村)通过开展返乡创业等,激活内生发展动力,加快振兴步伐。全力抓好动态监测帮扶,将监测范围收入标准调整至7300元,累计纳入监测的7.5万户22.9万人全部落实精准帮扶措施,消除风险4.9万户15.5万人。统筹抓好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持续促进脱贫群众增收,1-11月发放小额信贷47.8亿元,支持10.2万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发展产业,推动脱贫人口外出务工221.1万人,公益性岗位安置21万人,截至11月底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6381元,同比增长14.7%。2023年前三季度,持续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全省监测对象实施精准帮扶措施,共进行7次常态化督帮、8次因灾防返贫调度;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共安排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49.5亿元,支持项目7452个。③
巩固衔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省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以礼泉县为例。礼泉县为保障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探索出“五个一批”工作法。
一是线上线下招聘一批。通过对大量园区、企业进行调研统计,深入挖掘并及时推荐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岗位,扎实开展就业专项招聘活动,共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21场,提供岗位25031个,达成用工意向1501人。
二是技能培训转移一批。截至2023年10月,共组织开展就业培训1237人(含脱贫劳动力1011人)。
三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加大失业保险参保扩面工作力度,引导更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并享受政策保障。
四是劳动维权化解一批。积极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全面受理农民工咨询举报投诉,及作出出回应。截至2023年10月,线上线下各类平台累计接收欠薪线索467件,协调责令支付工资线索287件,涉及农民工308人345.15万元。
五是公共就业服务一批。实行“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健全统筹城乡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乡村延伸,提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经办能力。④
(三)因地制宜挖掘特色产业链,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进程加快
坚持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链。大力培育苹果、蔬菜、茶叶、畜禽肉类、中药材5个千亿级产业链,乳制品、食用菌2个500亿级产业链,猕猴桃300亿级产业链,市级超百亿元农业全产业链达到24条、县级超10亿元农业全产业链达到125条。如宝鸡市陇县,抓住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的良好契机,确立了以县城为龙头、9个特色镇为支撑、25个示范村为样板的“1925”示范创建布局;围绕“羊乳、苹果、核桃、蜂蜜、食用菌”五大产业,培育“陇县五宝”特色农产品品牌,以点带面,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又如兴平市马嵬街道,立足当地文旅资源优势,开发杨贵妃墓、黄山宫道教文化体验地、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三大景区,持续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如商洛市柞水县朱家湾村,深入挖掘当地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共开放农家乐216家、民宿46家,全村80%以上的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2023年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2023年,陕西共认定44人为省级乡村工匠名师,通过典型认定,发挥示范作用,鼓励乡村传统艺人创新,进而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四)“多规合一”规范村庄规划,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步伐加快
2023年以来,陕西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抓手,突出规划引领,强化环境整治,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全省乡村建设工作有力有序推进。相继发布《陕西省2023年乡村建设工作要点》《陕西省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等文件,引导全省开展“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编制,西安市胡家庄村和榆林市郭家沟村入选自然资源部村庄规划优秀案例。
不断加大资金扶持。2023年乡村建设项目立项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