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4版
留守还是随迁?
教育理念更为先进,教育体系更为完善。随迁儿童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不仅有课本知识,而且还能接受到类似生理、心理方面的课外知识补充,学校教学设备也更为完备。相较于留在老家接受教育,随迁城市的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儿童身心全方面发展。
  第三,激励儿童聚焦向学。大城市基础设施完备,医疗教育资源丰富,以其经济繁华和就业机会吸引无数外来务工人员,也同样吸引随迁儿童。部分随迁儿童在城市开阔了视野,与家乡对比后产生了留在城市的想法,并以此为目标转化为学习动力,将对外部条件的期望转化为内在行为的动机,勤奋刻苦地学习,完成走出家乡、奔向未来的跨越。通过进城的机遇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过上更好的生活。
  (二)流动的劣势
  第一,儿童需要全新的适应能力。儿童跟随父母进城接受教育,需要适应目标城市的气候、饮食、社会环境等,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并适应融入是一种考验。尤其对于父母工作不定、居所不定的情况来说,儿童需要不断地更换学习环境、更换亲密的伙伴,儿童就要随之不断适应漂泊不定的情形。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令儿童无法建立起对城市和学校的归属感,无法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不稳定的生活条件也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二,儿童产生被歧视感。由于话语体系、生活习惯、经济基础等有差别,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在学校接受教育时容易受到歧视、排斥,敏感的儿童也会随之产生被歧视感。在这种城市偏见下,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难以在学校结交好友,也羞于主动与他人结交。久而久之,心理问题愈发严重,儿童容易就此变得孤僻、不合群,不能与人保持正常的交往,人际关系紧张,以致于对自我评价偏低。
  留守和随迁的比较
  对于许多农村进城务工家庭来说,如果带着子女进城生活,并在他们居住的城市接受教育时将会面临各种困难。如果他们的子女被留在家乡,就会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就无法抚养孩子,更不能教养和陪伴孩子。对于所有流动家庭来说,都必然面临着“随迁”和“留守”二者择其一的两难境地。通过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和随迁对其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的横向比较发现,无论留守还是随迁都各有优劣,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影响。然而,选择留守还是随迁是父母身不由己的决定,父母进城务工给予子女物质保障,但却难以提供精神保障,这种选择是无奈的却也是必需的。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做出选择时,父母尽可能地想让子女获得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条件,却容易忽略子女的心理健康。虽然留守和随迁各有优劣,但比较而言,儿童健康成长更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和陪伴。儿童和父母在一起居住和生活,这是父母能够亲自养育和陪伴的基础,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也正是依赖和需要父母的最重要时期。儿童在新城市所面临的适应挑战、城市偏见、教育公平等问题是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并通过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来解决的,这种解决办法能够通过外力帮助儿童更快适应新的生活,而且儿童可塑性强,通过教育的力量可以改善随迁带来的劣势。两相比较,留守儿童在家的劣势,例如所产生的被抛弃感会成为儿童的情感经历和内心感受,经久不散。父母离家是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他人无法感同身受,也难以通过改变外界的力量改变儿童与父母分离的痛苦。因此,儿童与父母随迁相较于留守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子女是父母的牵挂,迁入地若想获得更多稳定的人力资源支持和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妥善解决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让父母能够安心工作,无后顾之忧,让孩子也能够在迁入地获得归属感,在父母的陪伴下拥有完整的童年。随迁带来的劣势容易解决,而且这些劣势都是外在的,通过从外在根源处改变现状,帮助随迁子女在新的城市获得新的生活。对此,就需要据此制定相应的对策举措,提出合理的方式改善随迁子女面临的处境,解决当前的社会难题。
  对策措施
  与留守在家相比,儿童跟随父母进城能够获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教育资源和家庭环境。城市若想吸引更多人力资源,也需要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日常生活问题,解决父母关心的孩子成长和教育问题。儿童随迁的劣势主要来自于政策的不完善和周围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这就需要依靠社会政策、学校和教师的支持,让随迁儿童能在新的城市获得归属感。
  “双减”背景下开设学校特色课程。国家“双减”政策出台后,不少学校开设了课后服务课程,例如:地方特色课程、校本特色课程。对于外来人口占比多的学校,尤其是私立学校,可以针对学校特色开设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课程。学生可以介绍自己的家乡,分享家乡特色,促进彼此了解。在节假日,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节日特色举办活动,让学生在异地也能感受家乡的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