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5版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供给路径分析
体和城乡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供给的难度,造成了供给结果的碎片化和供需之间的不均等。
  (三)经济发展水平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机构不合理以及市场转型困难等原因造成了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现阶段,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仍未完成转型,居民大多数仍然从事种地务农或放牧等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网络时代,以计算机、大数据为主导的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传统农业和工业,且由于信息化建设滞后,导致部分公共文化服务无法以线上的形式开展。但碍于部分民族地区缺乏相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资源、社会整体科技发展水平较落后,难以支撑其在短时间内完成产业转型。同时,因为产业结构的制约,部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财政税收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削弱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投资资金,导致了城乡区域间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整体性治理理论与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契合性分析
  整体性治理理论从主旨上讲的是协调与整合,强调各治理主体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基于公民需求和功能的组织再造,建立一种灵活、可持续的供给过程,以此实现从结果到结果的服务。根据希克斯所建立的整体性治理的分析框架可以看出,整体性治理的适用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三点:[7]一、政府必须对民众所需的问题做出回应,并从整体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二、政府解决问题需要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且问题是横跨数个部门的。三、要使政府整体性运作,就必须使其内部各部门、各专业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8]受特殊的自然环境、人口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单一,供给方式相对落后,供给内容很难满足居民群体个性化、分层需求,造成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碎片化、非均衡现象的产生。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碎片化问题,严重影响到了供给产品的效率和质量,并且对该地区社会和谐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传播造成了严重阻碍。整体性治理的理念正好契合当前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碎片化、不均等的发展现状,同时也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治理要求。与此同时,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的是,通过对各供给主体之间的职能配置进行协调,整合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资本投入,强化公民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为民族地区提供均等化、可及性、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该理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供应来解决供给碎片化、非均等化的困境,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的整体性治理路径选择
  以整体性治理角度出发,从转变治理理念、强化政府供给的主导作用、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渠道和强化电子政府建设等五个角度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供给治理路径。
  (一)转变治理理念
  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供给效率,实现公平的目标,就必须具有一个公共性、参与性、回应性、透明性的政府体制为其提供制度化的平台。[9]在从全能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过程中,政府既不可能也不需要完全统揽公共文化事务,政府与市场、社会共同治理公共事务已成为一种新的治理趋势。坚持以人为本,是建设现代化公共文化制度的根本遵循。[10]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需要为中心,解决群众的急难忧盼,这也是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与价值起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服务”为核心的各级政府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内核,以满足民众的需要,从而达到内外协同的由上到下的变革与转型。
  (二)强化政府供给的主导作用
  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应摆脱复杂的地方供应关系的零散化,认清主体责任,整合区域资源,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协调各部门在专业化、市场化方面的差距和不足。一方面,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体,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地域、人口分布特点、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因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总体规划进行科学的设计。通过协调辖区内的文化资源配置,对区域之间、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状况进行调整,保证不同区域和不同人群能够平等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政府要划分协调好各供给主体之间的权责分配与主要任务。在供给过程中,地方政府要调整相关文化部门或文化机构的相应职能和管辖权,并通过抽调的方式组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工作小组,以便于开展横向的协调和管理工作,从而促使各部门之间达成统一的目标,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化供给。
  (三)创新财政投入方式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想在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