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5版
艺术赋能沿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构建策略
刘 娜 郑凯升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文化基因视角下沿黄区域多元文化交融的文化价值研究”(项目编号:NMJSY21382)
◎内蒙古科技大学2023年党建与思想教育研究课题“‘北疆文化’在设计学研究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中融合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DJZD2307)
  在“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聚落景观已成为多领域的研究对象。艺术对沿黄一带乡村景观的赋能,从聚落的分布、形态、空间等美学构成要素的研究出发,通过分析沿黄乡村聚落自然与人文景观构成要素的美学艺术特征,挖掘艺术、空间、创意三者的相互关系,提出沿黄村落与黄河文化景观带共荣发展的景观建构策略,为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强化沿黄聚落景观文化价值、提升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即“艺术乡建”,是指“艺术家运用相关艺术手段在乡村地区进行的各类建设实践,有目标地激活与恢复村落的文化生态”,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寻找自身发展路径时的研究转变。以“艺术赋能”“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艺术乡建”为关键词搜索2020年以来CNKI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共43篇,其中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10篇、期刊论文31篇。南京艺术学院陶蓉蓉的博士论文《乡村旅游业升级中的艺术介入研究》从乡村旅游业的升级锚定的多元价值,以艺术介入的方式打造新的范式;中央美院赵阳的博士论文《共生观念下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更新策略研究》总结了艺术乡建的实践模式;学者张犇的《论艺术乡建的本质与要义》从学理上分析阐释了“艺术乡建”的本质和要义。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引导下,艺术赋能乡村建设的成功案例包括山西晋中许村的艺术改造、北戴河艺术村的规划研究、安徽黟县的璧山计划、四川宣汉白马花田营造计划等,成功开启了艺术乡建的实践模式。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该研究聚焦黄河“几”字湾地区,通过对艺术赋能乡村聚落的建设研究,从聚落分布、聚落形态、景观空间构成与演变、地域文化等乡村景观美学要素的分析,挖掘黄河“几”字湾乡村聚落景观的艺术潜质;在此基础上,提出艺术赋能沿黄村落景观空间构建的策略。
  沿黄乡村聚落景观要素的美学构成及艺术特征
  (一)沿黄乡村聚落景观要素的美学构成
  通过对沿黄121个中国传统村落的调研,对村落的自然景观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的划分来解析要素的美学构成。
  其一,村落自然景观要素是指由自然因素所形成的村落周边的景观元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地形地貌是承载沿黄聚落的重要基底,它决定了沿黄各区域乡村景观的差异性,具有骨架作用,是村落特色景观营造的基础。黄河中上游区域呈现出粗犷与苍凉的美学特征,仅黄河中游一带就有着梁、峁、塬等错杂的地貌。沿黄乡村景观中拥有得天独厚的水景,以水环境的治理与改造来改善乡村局部气候,特别是将东方园林思想中的“山水艺术”融入其中,来更好展现水与景、乡与愁、境与象的美学意境。此外,黄河流域的土壤分布亦有高山寒漠土、栗钙土等,生长在土壤之上的植物通过农田、草原、森林、荒漠等地表特征来展现地域特色和大地美学。
  其二,村落的人文景观要素指的是由人类活动和文化传承所形成的村落景观元素,主要包括建筑、街巷道路、民俗文化等。黄河流域是中国建筑最早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