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时代:一家小而美的针灸馆的启示
友去喝一场酒。
虽然经历挣扎,但最终屈服于父亲的威严,也折服于针灸这门古老技艺的神奇效果。
就连父亲对他的教育风格,也有一种老闫大夫的生猛直接。他让闫飞在坑坑洼洼的田地里练习摩托车,“平坦的大道怎么能真正学会?”老爷子说。
闫飞经常逃跑,但是看到父亲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了,不得不回来继续静下心来跟着父亲学习针灸。他慢慢破除掉对于老人的偏见,真正融入到了他的病人,这些低龄、高龄老人当中,甚至融入到他们晚年最后的岁月当中,成为可以分享一切痛苦与欢乐的家人。
针灸馆是父亲传承下来的,很多老病人都是父亲的铁粉。真正改变闫飞的,也许恰是眼前这些上了年纪的“病人们”。现在他早已不再是父亲强迫的那个状态了,而是真正和针灸馆融为一体,和这份健康事业和这些上了年纪的病人们达到了一种和谐。
弟弟照菲从陕西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也留在针灸馆工作,和他一起扛起了这间家族针灸馆的传承重任,不知不觉也快十年了。弟弟天性善良,性格温和细腻,颇有医学天赋。中医的确是需要天赋的,这些年也来过几位学徒,都学了没多久就走了。
闫飞如今的幸福感来自于每天一到针灸馆,满屋子的病人的信赖和喜悦。有时候他拿着母亲燕子(闫飞和照菲的母亲本名史小燕,在针灸馆病人们无论长幼都喊她燕子)做的菜盒站在针灸堂和艾灸堂中间的过道口,听着病人们谈笑风生,脸上露出非常幸福、知足的笑容。
母亲燕子也练就了一个人能包十几个人的饺子的做饭能力,因为每天中午都会有病人在针灸馆吃饭。而弟弟照菲年纪轻轻的也成了老病人口中的“小神医”。
在针灸馆,闫飞至今仍能感受到父亲老闫大夫留下的财富,是什么呢?
老病人当中流传着老闫大夫的各种传奇,他的耿直、他的暴脾气、他的酒量,他的医德医术,还有对病人毫不留情的“棒喝”,还有五点起来给大肠经的病人扎针诸如此类点点滴滴为病人奋不顾身的往事流传在针灸馆。在病人心里,都珍藏着这份感恩。
闫飞给新病人号脉和问诊时,有时就像侦探高手。有一次,他真的“审”出了病人胃寒的原因,竟然是小时候偷喝冰橙汁烙下的病根。还有一次他通过问诊准确判断出:这是手术后神经粘连的病例,解除了病人长期未解之痛的迷惑和白白所受的苦。
对闫飞来说,把这间小小的针灸馆经营好,真诚地服务好每一位新老病人,就已经是在为弘扬中医做出贡献。因为很多的病人都是从这个针灸馆开始认识中医。
有时候,他觉得是自己所服务的对象,这些步入老年的病人们,他们的真实状态、真情实感、真实需求在引导着这间健康服务机构的发展,一切自然而然,朝着一个温和而良善的社会,慢慢奔涌而去。
感觉到针灸馆流淌着的爱和信赖时,闫飞相信,父亲的爱也以某种形式依然存在。
“养生男孩”是一股清流
闫照菲有一次跟病人讲自己的名字,病人以为他是飞翔的飞,没想到是这个“菲”字。他说,父亲起的这个名字是“阳光照在小草上”的意思。一下有了画面感,倒和他温和阳光的个性十分契合。
照菲有一种难得的平等心,源于他天性的简单善良温和。病人很容易向他敞开心扉。他有时候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似乎这样更好,安静的聆听,和病人一起吐槽,或者哈哈一笑,就很治愈。
有一次病人狠狠向他吐槽:被儿子气的多么心塞抓狂!他只是温柔的笑着说了一句:你就是一边生着气,一边还要心疼他……一下戳中病人的痛点!对呀,就是这么矛盾,结果病人自己释怀了。
90后的他喜欢打篮球,虽然自称打的是养生篮球,但球场上奔跑的他,有种针灸馆里难得见到的酣畅淋漓的热情。
有时候针灸馆就像一个快乐的养老院,很多有才艺的老年人在这里调理、养生。照菲从业之初,就被眼前这些高龄病人身上的活力震惊了。病人扎完针,往沙发边一站,抬头挺胸,歌声嘹亮到让他怀疑:他们真的是自己的病人吗?针灸馆附近有好几家文艺单位,他的病人中不乏多才多艺的老艺术家。
照菲的成长背景,接近一种自我成长。母亲燕子长期在西安工作,几乎完全顾不上照顾他。
在小镇上读高中时,照菲发现重点班有很多“不人性”的规矩,他和同桌说话,也会被告到老师那儿。他打电话让妈妈给学校说,把他调到了普通班,这让他在高中时代没有受到太多束缚,自由自在地度过了青春期,他迷上周杰伦也迷上篮球,也造就了他健康阳光真诚的气质。
因为家庭的缘故,大学考中医药大学是毫无悬念的。但是选择专业的时候,并没有选择针灸。父亲让他学康复专业,也不知出于什么样的一种远见。
他有种真诚和成熟,他面对病人的时候,也是全然真实而敞开的,就像一面非常纯净的镜子。
虽然经历挣扎,但最终屈服于父亲的威严,也折服于针灸这门古老技艺的神奇效果。
就连父亲对他的教育风格,也有一种老闫大夫的生猛直接。他让闫飞在坑坑洼洼的田地里练习摩托车,“平坦的大道怎么能真正学会?”老爷子说。
闫飞经常逃跑,但是看到父亲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了,不得不回来继续静下心来跟着父亲学习针灸。他慢慢破除掉对于老人的偏见,真正融入到了他的病人,这些低龄、高龄老人当中,甚至融入到他们晚年最后的岁月当中,成为可以分享一切痛苦与欢乐的家人。
针灸馆是父亲传承下来的,很多老病人都是父亲的铁粉。真正改变闫飞的,也许恰是眼前这些上了年纪的“病人们”。现在他早已不再是父亲强迫的那个状态了,而是真正和针灸馆融为一体,和这份健康事业和这些上了年纪的病人们达到了一种和谐。
弟弟照菲从陕西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也留在针灸馆工作,和他一起扛起了这间家族针灸馆的传承重任,不知不觉也快十年了。弟弟天性善良,性格温和细腻,颇有医学天赋。中医的确是需要天赋的,这些年也来过几位学徒,都学了没多久就走了。
闫飞如今的幸福感来自于每天一到针灸馆,满屋子的病人的信赖和喜悦。有时候他拿着母亲燕子(闫飞和照菲的母亲本名史小燕,在针灸馆病人们无论长幼都喊她燕子)做的菜盒站在针灸堂和艾灸堂中间的过道口,听着病人们谈笑风生,脸上露出非常幸福、知足的笑容。
母亲燕子也练就了一个人能包十几个人的饺子的做饭能力,因为每天中午都会有病人在针灸馆吃饭。而弟弟照菲年纪轻轻的也成了老病人口中的“小神医”。
在针灸馆,闫飞至今仍能感受到父亲老闫大夫留下的财富,是什么呢?
老病人当中流传着老闫大夫的各种传奇,他的耿直、他的暴脾气、他的酒量,他的医德医术,还有对病人毫不留情的“棒喝”,还有五点起来给大肠经的病人扎针诸如此类点点滴滴为病人奋不顾身的往事流传在针灸馆。在病人心里,都珍藏着这份感恩。
闫飞给新病人号脉和问诊时,有时就像侦探高手。有一次,他真的“审”出了病人胃寒的原因,竟然是小时候偷喝冰橙汁烙下的病根。还有一次他通过问诊准确判断出:这是手术后神经粘连的病例,解除了病人长期未解之痛的迷惑和白白所受的苦。
对闫飞来说,把这间小小的针灸馆经营好,真诚地服务好每一位新老病人,就已经是在为弘扬中医做出贡献。因为很多的病人都是从这个针灸馆开始认识中医。
有时候,他觉得是自己所服务的对象,这些步入老年的病人们,他们的真实状态、真情实感、真实需求在引导着这间健康服务机构的发展,一切自然而然,朝着一个温和而良善的社会,慢慢奔涌而去。
感觉到针灸馆流淌着的爱和信赖时,闫飞相信,父亲的爱也以某种形式依然存在。
“养生男孩”是一股清流
闫照菲有一次跟病人讲自己的名字,病人以为他是飞翔的飞,没想到是这个“菲”字。他说,父亲起的这个名字是“阳光照在小草上”的意思。一下有了画面感,倒和他温和阳光的个性十分契合。
照菲有一种难得的平等心,源于他天性的简单善良温和。病人很容易向他敞开心扉。他有时候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似乎这样更好,安静的聆听,和病人一起吐槽,或者哈哈一笑,就很治愈。
有一次病人狠狠向他吐槽:被儿子气的多么心塞抓狂!他只是温柔的笑着说了一句:你就是一边生着气,一边还要心疼他……一下戳中病人的痛点!对呀,就是这么矛盾,结果病人自己释怀了。
90后的他喜欢打篮球,虽然自称打的是养生篮球,但球场上奔跑的他,有种针灸馆里难得见到的酣畅淋漓的热情。
有时候针灸馆就像一个快乐的养老院,很多有才艺的老年人在这里调理、养生。照菲从业之初,就被眼前这些高龄病人身上的活力震惊了。病人扎完针,往沙发边一站,抬头挺胸,歌声嘹亮到让他怀疑:他们真的是自己的病人吗?针灸馆附近有好几家文艺单位,他的病人中不乏多才多艺的老艺术家。
照菲的成长背景,接近一种自我成长。母亲燕子长期在西安工作,几乎完全顾不上照顾他。
在小镇上读高中时,照菲发现重点班有很多“不人性”的规矩,他和同桌说话,也会被告到老师那儿。他打电话让妈妈给学校说,把他调到了普通班,这让他在高中时代没有受到太多束缚,自由自在地度过了青春期,他迷上周杰伦也迷上篮球,也造就了他健康阳光真诚的气质。
因为家庭的缘故,大学考中医药大学是毫无悬念的。但是选择专业的时候,并没有选择针灸。父亲让他学康复专业,也不知出于什么样的一种远见。
他有种真诚和成熟,他面对病人的时候,也是全然真实而敞开的,就像一面非常纯净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