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14版
构建具有陕西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路径研究
张爱玲
  经过多年的发展,陕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能源产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依然存在科教优势向创新动能转化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产业协同发展水平不高、能源化工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压力大等问题。基于此,陕西应发挥资源禀赋和科教优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速数实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生态化,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具有陕西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亚峰会前夕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强调,陕西要实现追赶超越,必须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陕西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兼顾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纵深推进新型工业化。2023年,陕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1万亿元,半导体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超30%。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点近40个,建成国家超算西安中心等一批新型算力基础设施。创新型企业茁壮成长,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至18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至1220家。然而,陕西当前发展仍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深刻剖析当前陕西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中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陕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步伐,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具有重要现实参考意义。
  陕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制约因素
  陕西作为西部地区科教、能源大省,虽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与国内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产业体系建设仍然相对滞后,面临着科技创新动能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产业协同发展水平不高、能源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压力大等制约因素。
  (一)科技创新动能不足
  作为科教资源大省,陕西科教资源优势还没有较好地转化为创新动能。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不足,比如半导体产业,虽然陕西拥有20余家与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相关的科研机构以及10余所与半导体相关学科的高校,但产品技术路线仍未摆脱跟随策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支撑力薄弱。另外,研发投入不足也制约陕西自主创新能力提升。2022年,陕西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35%,略低于全国2.54%的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名第11位,与上年相比下降4位。纵观近年来陕西研发投入强度在全国排名,呈震荡下降趋势,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逐步拉大。2022年,陕西省每万人口高质量发明专利拥有量为7.653件,低于全国平均9.4件水平。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
  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依然偏低。2023年,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13%,2025年预计达到17%。2023年,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仅占GDP比重10.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另外,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波动较大。“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逐年下滑,从2016年的14.3%下降到2020年的5.8%,“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10.2%,“十四五”前两年,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大幅度上升至13%左右,2023年,受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增速急剧下滑到3.3%(见图1)。
  (三)产业协同发展水平不高
  陕西具备门类齐全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部门,从原材料、基础工业到集先进工业制造之大成的大飞机制造。在先进制造业内部形成合理高效的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联系,能够极大地提升陕西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但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