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挑战和突破路径
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从40.77%下降到28.83%,年均增速仅为3.22%,比同期规上制造业年均增速低了7.41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38.06%下降到了27.43%、下降了10.63个百分点,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户均主营业务收入仅相当于制造业的94.39%;2022年,云南规上农产品加工业国内市场占有率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5.10%,除了烟草制造业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外,其余12个子行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农业服务业支撑能力弱
2012-2022年,云南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从80.14亿元、30.53亿元增长到201.5亿元、77.95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9.66%和9.83%,分别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速慢了0.86和1.14个百分点;2022年,云南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居全国第16位、西部第5位,[13]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仅居全国第18位、西部第6位。
4、农村三产融合度不高
课题组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云南农林牧渔业内部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之间有较好的协同发展效应,尤其是农业(种植业)、渔业、畜牧业、农业服务业之间的关联度较好,但第一产业与轻工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轻工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程度均不高,农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拉动作用较小。
(三)农业生产体系有待重塑
云南具有较好的农业生态条件,但由于农业立地条件差等原因,导致农业生产体系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1、农田水利欠账多
云南近年来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得到加强,但难以在较短时间内补上历史欠账。2022年,云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413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42%,[14]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0.14个百分点;人均水库容量仅为320.58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5.77%,耕地有效灌溉率仅为38.50%,全国排名第24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6.65个百分点。[15]各州(市)之间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及其所占比重的差异较大,且呈不断扩大之势。
2、机械装备差距大
云南单位面积农机动力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还在快速拉大。2022年,云南每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使用的农用机械动力为4.09千瓦,比2017年减少了1.11千瓦,比同年全国平均水平的6.51千瓦低了2.42千瓦和37.17个百分点,与2017年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拉大了24.71个百分点。究其原因,核心是我省耕地的“适机化”水平较差。
3、小农户特征显著
2017-2022年,云南经营耕地面积10亩以下的小农户(不含未经营耕地的农户)比重始终在70%以上,且16个州(市)因土地面积增加幅度的差异而呈现拉大态势。2022年,云南农户经营的耕地面积高达93.67%,[16]其中未经营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04%,经营10亩以下耕地的农户比重高达71.24%,经营耕地面积超过10亩的农户仅占21.71%;2017-2022年,16个州(市)之间经营耕地面积10亩以下的小农户比重最高与最低的差距,从43.40个百分点扩大到46.93个百分点,扩大了3.53个百分点。
4、农业绿色转型慢
2022年,云南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化肥和农药强度分别为17.15公斤/亩和383.32克/亩,但仅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2.77公斤和83.37克,均居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20位;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用塑料薄膜和地膜使用量分别达到了1056.48克/亩和841.44克/亩,每亩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125.06克和315.14克。农村面源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农业生产者用地养地意识普遍缺乏,绿色防控技术有待提升,生产方式粗放,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农膜等废弃物处理不当,资源化利用率不高,土壤退化和污染问题还很突出,发展绿色农业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缺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体系不完善。
5、农耕文明利用差
农耕文明成果利用不充分较为突出,传承主体结构性缺失,导致活化传承利用不足;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农业生态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
(四)农业经营体系有待健全
云南农业以小农户经营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少、弱,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致使农业经营体系整体较为落后。
1、新型经营主体弱小
具有较强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较少,2023年末,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8495户,[17]仅占农业经营主体总数的4.97%,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别仅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的5.82%和15.39%。[18]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少,入社农户比重低,2022年末,云南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6587个,其中县级以上示范社仅占8.0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2.11个百分点;社员总数339.60万个,其中普通农户占98.09%,比
3、农业服务业支撑能力弱
2012-2022年,云南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从80.14亿元、30.53亿元增长到201.5亿元、77.95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9.66%和9.83%,分别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速慢了0.86和1.14个百分点;2022年,云南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居全国第16位、西部第5位,[13]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仅居全国第18位、西部第6位。
4、农村三产融合度不高
课题组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云南农林牧渔业内部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之间有较好的协同发展效应,尤其是农业(种植业)、渔业、畜牧业、农业服务业之间的关联度较好,但第一产业与轻工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轻工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程度均不高,农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拉动作用较小。
(三)农业生产体系有待重塑
云南具有较好的农业生态条件,但由于农业立地条件差等原因,导致农业生产体系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1、农田水利欠账多
云南近年来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得到加强,但难以在较短时间内补上历史欠账。2022年,云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413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42%,[14]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0.14个百分点;人均水库容量仅为320.58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5.77%,耕地有效灌溉率仅为38.50%,全国排名第24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6.65个百分点。[15]各州(市)之间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及其所占比重的差异较大,且呈不断扩大之势。
2、机械装备差距大
云南单位面积农机动力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还在快速拉大。2022年,云南每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使用的农用机械动力为4.09千瓦,比2017年减少了1.11千瓦,比同年全国平均水平的6.51千瓦低了2.42千瓦和37.17个百分点,与2017年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拉大了24.71个百分点。究其原因,核心是我省耕地的“适机化”水平较差。
3、小农户特征显著
2017-2022年,云南经营耕地面积10亩以下的小农户(不含未经营耕地的农户)比重始终在70%以上,且16个州(市)因土地面积增加幅度的差异而呈现拉大态势。2022年,云南农户经营的耕地面积高达93.67%,[16]其中未经营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04%,经营10亩以下耕地的农户比重高达71.24%,经营耕地面积超过10亩的农户仅占21.71%;2017-2022年,16个州(市)之间经营耕地面积10亩以下的小农户比重最高与最低的差距,从43.40个百分点扩大到46.93个百分点,扩大了3.53个百分点。
4、农业绿色转型慢
2022年,云南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化肥和农药强度分别为17.15公斤/亩和383.32克/亩,但仅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2.77公斤和83.37克,均居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20位;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用塑料薄膜和地膜使用量分别达到了1056.48克/亩和841.44克/亩,每亩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125.06克和315.14克。农村面源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农业生产者用地养地意识普遍缺乏,绿色防控技术有待提升,生产方式粗放,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农膜等废弃物处理不当,资源化利用率不高,土壤退化和污染问题还很突出,发展绿色农业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缺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体系不完善。
5、农耕文明利用差
农耕文明成果利用不充分较为突出,传承主体结构性缺失,导致活化传承利用不足;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农业生态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
(四)农业经营体系有待健全
云南农业以小农户经营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少、弱,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致使农业经营体系整体较为落后。
1、新型经营主体弱小
具有较强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较少,2023年末,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8495户,[17]仅占农业经营主体总数的4.97%,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别仅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的5.82%和15.39%。[18]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少,入社农户比重低,2022年末,云南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6587个,其中县级以上示范社仅占8.0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2.11个百分点;社员总数339.60万个,其中普通农户占98.09%,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