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2版
山东地区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路径探析
——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 夏 田 张 静 张光顺
    山东青岛市即墨区腾马社区的居民和少数民族居民在一起包粽子

◎2023年度山东省民族宗教领域重点研究课题“东部沿海地区各民族群众互嵌式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实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价值意蕴。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境中,梳理当前山东地区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状况,从理论上理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间的内在逻辑。继而从空间居住,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等三个层面,探寻当前山东地区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创造多元化的居住空间、平衡发展各方利益和促进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民族关系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2022年9月,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及其他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意见》,决定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创新推进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的民族问题应从促进社会结构融合发展上去思考去治理去引导,从“民族互嵌式发展”来探讨解决多民族国家内部社会结构问题是一个重要思路。
  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深刻内涵。2014年5月,“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各族互嵌式治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效的实现方式。“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作为一个极具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概念,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研究焦点。本研究通过对已有成果梳理发现,对于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而言,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具有路径创新的意义(郝亚明,2019)。[2]民族互嵌式治理涵盖了空间互嵌、生活互嵌、婚姻互嵌、文化互嵌和精神互嵌五个方面;公权引导、社会助力、群众参与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了民族互嵌式治理的基本运行逻辑;形势需要、中华文化、顶层设计与族际政治整合为民族互嵌式治理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构成了民族互嵌式治理的主要推进路径(张彦君,2022)。[3]此外在其他研究视角上,“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郝亚明,2019)、民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概念阐述(杨鹍飞,2015;陈红平,2022)、民族互嵌格局(黄海波,2016;高向东等,2021)。这些都为中央进一步划定和建设基于中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