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4版
山东地区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路径探析
    烟台首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免费开放

水平涉及到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交往、婚姻、经济合作等方面。“十三五”以来,山东聚焦农村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着力向扶贫开发的民生重点领域、产业引领项目倾斜,投入1.78亿元,扶持500多个项目,涵盖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目前全省64个少数民族贫困村、建档立卡14275名农村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已基本实现脱贫。
  社会生活的互嵌结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在社会交往方面,社区活动、文化节庆等活动为各民族群众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政府还鼓励多民族互助组织和社团的发展,各民族群众之间的社会交往逐渐增加。在文化活动方面,文化节庆、艺术表演、展览等活动为不同民族的群众提供了展示自己文化特色、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平台。此外,山东省还积极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多民族的艺术表演、手工艺品制作等传统文化活动,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民族通婚方面,政府加强了对跨民族婚姻的支持和保护,为夫妻双方提供婚姻登记、家庭服务和法律保障。
  (三)文化习俗互嵌水平
  文化习俗互嵌水平反映了不同民族群体之间在文化方面的交流和融合程度。[6-7]山东省多民族群众社区发展时间长、社区建设稳定、涉及民族众多。多民族群众在社区内稳定居住,基本建立了良好的民族互动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正逐步走向生活化常态化。不同民族在生活习惯上相互适应,彼此包容,形成了一种相对融洽的社区生活。多民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共享公共资源和服务设施,共同参与社区活动和庆典,这种互动与融合的过程中,多民族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和包容的态度,进一步加强彼此间的联系。
  山东滨州市强化社区服务效能,积极营造各族群众的互嵌式社区环境,助力打造“五维六共”互嵌和融社区。山东省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的发展,通过广泛开展有关民族团结教育的培训,加速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涵养。政府提出“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提倡民族团结”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山东省多民族文化习俗是互嵌结构提供一定的文化支撑。
  山东省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地理区域分布不均衡,社区建设缺乏多元性
  从民族学意义上界定,民族互嵌式结构社区的核心要素是多民族交错混居,每个社区单元内都有不同民族的居民。[8]虽然山东省多民族群众之间的居住地相互交错,但是仍存在一些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住房和居住条件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来说,存在地理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即不同民族群众在山东省的地理分布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一些地区或城市存在民族聚集现象,导致不同民族群众之间的居住空间互嵌程度较低,这种不均衡的分布可能影响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限制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合作。此外,还存在社区建设不够多元化,一些社区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多民族群众的需求和文化特点,缺乏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场所和设施,难以满足他们的宗教、语言和传统文化需求,造成山东省部分多民族社区没有真正实现结构互嵌。
  (二)特定领域不公平对待,社会资源缺乏开放性
  山东省多民族群众的社会生活互嵌水平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社会交往、就业机会和教育机会均等性以及婚姻等方面的互动和融合日益增强。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推动为多民族群众之间的互嵌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在一些特定领域,少数民族居民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就业和教育机会的差距、社会交往的障碍、社会排斥、文化认同危机等问题。具体来说:
  一是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的均等性存在差异,少数民族群体可能面临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待遇、就业歧视或机会限制,在职业发展和经济参与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致使其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衡。
  二是社会交往和婚姻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由于文化差异和社会偏见,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婚姻将会受到限制,影响社会互动和融合的程度。
  三是经济合作方面存在着合作机会不均等的问题,由于语言、文化、教育或就业歧视等原因,不同民族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