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6版
高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和策略研究
蒋毅刚 蒋奇勇
◎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和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1KY1112)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一带一路’视域下广西高职院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ZJY1672)
  中国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存在着耦合关系,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机构,是服务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要积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以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推手,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文化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具有培根铸魂、智力提升、价值牵引、凝心聚力等作用。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擎力工程、铸魂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式现代化须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振兴的使命就是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新时代,在乡村振兴中必须坚持以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基调,以中国传统文化提振乡村全面振兴。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项基本职能,作为长期以来服务攻坚脱贫和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在乡村振兴中要充分发挥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全面振兴。
  中国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
  1、增强文化自信,凝聚发展动力。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是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和生活智慧。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世界,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凝聚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发展动能。[1]
  2、促进乡村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治国、齐家、修身”思想,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公生明,廉生威”的廉政思想,“法令既行,纪律自正”的法治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仁、义、礼、智、信”的行为准则,以及孝道、家庭和睦等的家庭观念。这些思想和观念,潜移默化地强化农民群众的法治意识、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乡村治理,共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2]
  3、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农耕文明,乡村至今保留着许多民间传统技艺、传统习俗、传统美食等非物质文明,古人文景观、古建筑、古遗迹等物质文明,这些是乡村产业和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抢救性保护、传承,可以发展成乡村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打造乡村特色名片,提高乡村经济发展能力和乡村美誉度,促进乡村开放发展。
  (二)乡村振兴有利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